加密貨幣

|共42篇|

Z 世代追捧的「金融網紅」信得過嗎?

加密貨幣交易所 JPEX 被證監會點名在香港無牌經營,風波持續,事後有苦主坦言對虛擬資產缺乏認知,平日透過網紅和社交平台宣傳接觸這類資訊。近年「金融網紅」(Finfluencer)現象在全球興起,他們分享有關消費、儲蓄和投資的建議,觀眾主要是 Z 世代年輕人,到底這是獲取金融知識的捷徑,還是一個危險訊號?

世界監管加密幣之難:是證券抑或商品?

加密貨幣交易所 JPEX 案,累計超過 1,600 人報案,多名 KOL 相繼被捕,涉款 12 億元,為連日新聞焦點。與此同時,全球各地加密幣騙案手法層出不窮,近日 Elon Musk 更被騙徒以 Deepfake 強行代言加密幣。隨著騙案愈益猖獗,監管的呼聲也愈來愈多,但在舊有法律框架下,各地政府又能否迎合新時代挑戰?

【反烏托邦?】掃瞄眼球兌換的加密幣,為何招惹多國調查?

由 OpenAI 行政總裁 Sam Altman 共同創立的加密貨幣「世界幣」(Worldcoin)上月面世,號稱可實現「全球基本收入」的烏托邦願景,卻收集用戶的虹膜生物特徵,至今集得超過 223 萬人口資料。由於計劃存在眾多私隱爭議,最少 5 個國家立案介入調查,不禁令人懷疑在烏托邦願景背後,隱藏著另一個反烏托邦惡夢。

收購島國建地堡,可逃過末日浩劫?

已申請破產的加密貨幣交易所 FTX 上週入稟法院,控告創辦人 Sam Bankman-Fried 與其他三名高層挪用公司 10 億美元,試圖收購太平洋島國瑙魯(Nauru)以建造「末日地堡」,期望在人類大滅絕之時避過一劫。計劃是否妙想天開?瑙魯政府又如何回應?

暗網獵人:執法人員如何揪出隱藏加密貨幣交易鏈?

加密貨幣本來有其民主願景,令交易制度從政府金融體系解放出來,但就被部分不法分子用作犯案工具。去年底,資深科技新聞記者 Andy Greenberg 便出版新作 Tracers in the Dark,講述美國司法部門如何抽絲剝繭,揪出在加密貨幣背後隱藏的犯罪網絡。

加密貨幣買到成癮,如何治療?

還記得一年多前的加密貨幣狂熱?當時不少人揚言「挖礦」好過打工。但經過市況大上大落,去年有人說熱潮減退,今年又要捲土重來。而唯一沒變甚至愈演愈烈的,恐怕是加密貨幣的成癮問題。部分自認沉迷其中的投資者想要尋求治療,因而帶動一門「極具潛力」的生意。

FTX 事件後,加密貨幣結合碳交易會是好生意?(下)

傳統碳權的計算,可能來自數千個不同的環境項目,很難進行比較。但化為加密貨幣之後,不論是 JustCarbon 的 JCRs,或是 Moss.Earth 的 MCO2s,標準都是一致的。每家公司都可以決定碳權的範疇,例如將植林的成果,轉變成標準化的碳代幣。但仍有不少人對此機制感到懷疑。

燒毀畫作並製成 NFT,可能是個騙局?

今年 7 月,一名墨西哥商人 Martin Mobarak 在美國邁亞密舉行了一場活動,期間於 200 位來賓面前,焚燒著名墨西哥畫家芙烈達.卡蘿(Frida Kahlo)一幅名為 Sinister Ghosts 的作品,並將原畫圖像轉化成 1 萬個 NFT 出售。墨西哥政府表示,此舉可能觸犯故意損壞藝術文物的相關法例;藝術史學家和專家更警告,這可能是個騙局。

NFT 的 Play To Earn,是打機賺錢還是龐氏騙局?

「打機」賺錢已不是新鮮事,近年有電競行業,更早則有代客「練功」、買賣虛擬金錢和道具等。不過對業餘玩家而言,近年出現結合區塊鏈技術、讓人們賺取 NFT 的 Play To Earn(P2E)遊戲,可能才是真正的賺錢門路。不過,部分玩家及研究人士對這些遊戲是否龐氏騙局存有疑慮。

比特幣大瀉,首個用作合法貨幣的國家怎麼辦?

比特幣自去年 7 月以來首次跌破 2 萬美元,令不少買家陷入嚴重虧損。中美洲國家薩爾瓦多去年 9 月起接受比特幣為美元以外另一種法定貨幣,截至上月再以 30,744 美元的價格購買 500 個比特幣,令總儲備高達 2,301 個。近來加密貨幣崩盤,也令人們質疑該國的政策。

加密貨幣 x 碳信用市場 -「初創玩家」Adam Neumann 下一回合 Flowcarbon

加密貨幣早前亦落戶在碳信用市場。其中一間具話題性的加密貨幣初創 Flowcarbon,早前完成 7,000 萬美元融資,由加密貨幣創投公司 a16z 領投,General Catalyst 和 Samsung Next 參投。Flowcarbon 的創辦人,為個人操守甚具爭議的 WeWork 聯合創辦人 Adam Neumann,使該公司更受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