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理

|共29篇|

唐明:告密到底是一種怎樣的行為?

最耐人尋味的是,這些不遺餘力去告密的人,到底能獲得甚麼好處?有關這一點,暫時還沒有看到過詳盡的歷史紀錄 —— 譬如說告發一個靚女作風不正派,或者告發一個靚仔,因為他無視自己存在,可以獲獎金十元嗎?還是說純粹為發洩自己的私怨,即使損人不利己,心裡痛快就好?

反叛而偉大的神學家:孔漢思

20 世紀其中一位最知名的神學家、倫理學家、哲學家孔漢思(Hans Küng),於今年 4 月 6 日在德國圖賓根逝世,終年 93 歲。他留下超過 50 本著作以及無數文章,在早年狠批羅馬教廷和天主教教義,到後期成立全球倫理基金會,希望尋找一套跨越各個宗教的倫理規範。現在就讓我們回顧孔漢思的傳奇一生。

怒火中燒:哲學如何為憤怒辯護?

面對社會價值崩解,很多人既憤怒又絕望,有人認為既然無能為力,我們便應該學懂放下。但芝加哥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Agnes Callard 在新書 On Anger 為憤怒辯護,她認為憤怒源於道德觸覺,一旦我們對不義之事麻木,便可能釀成道德危機,但憤怒又必然衍生出復仇衝動,構成所有受壓迫者要面對的內心掙扎。

疫症大流行的漣漪效應:1 人病逝,9 人悲傷

武漢肺炎肆虐至今,全球錄得約 60 萬人死亡病例,美國更有至少 13.7 萬人病逝。這些死別會帶來漣漪效應,對遺屬的身心健康造成影響,而且波及範圍廣泛。根據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一項最新研究,每宗感染武肺致死的個案,大約會影響 9 位尚在人世、關係密切的家庭成員。

陶傑:為甚麼中國人難獨立思考?

此所以香港的林鄭,在實行專制之時,也企圖以「母親」為包裝,令香港年輕人自覺為「子女」,而不是「公民」。在林鄭代表的泛孝中國邏輯裡,子女不可以「縱容」。受英國殖民地精英教育的林鄭月娥,思想世界裡充滿儒家倫理,缺乏西方的公民平權觀念。

道德倫理可以劃一嗎?

英國哲學家 Philippa Foot 在 1967 年提出「電車問題」 —— 應放任電車行駛撞死 5 人,抑或轉軌行駛,犧牲 1 人拯救 5 人 —— 此後一直備受倫理學家爭論。不同做法均有其道德理論支持,儘管彼此難以說服對方,假設性問題與真正實踐存有差異。但倫敦政治經濟學院道德哲學博士 Simon Beard 認為,人們仍應繼續在道德原則課題上不斷探索,以助不同的人更瞭解自身、社會與未來各種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