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息

|共12篇|

經常遲到、沒時間觀念,是不是無法改變?

對於時間,無論心理或生理上,人們都已形成根深蒂固的觀念,但有些人或會發現總是難以辨識或估量時間,心理學家稱之為「時間盲目」。研究顯示,時間盲目症患者可能對管理時間及安排活動感到困難,例如計劃、排程、作業甚至目標設定。儘管時間盲目通常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相關,但會影響一般人對時間的感知和情緒。

晝伏夜出:酷熱下的新生活模式

今夏美國各地錄得破紀錄高溫,日間天氣熱到令人難以忍受。部分人開始晝伏夜出,在凌晨時分醒來,把購物、運動甚至工作等日常活動,從白天推遲到較涼快的晚上才做,藉此避過烈日的煎熬。這種生活模式令深夜不再荒涼,還促使政府及企業調整設施及服務營運,創造出有別於尋歡作樂的夜生活經濟。

熱浪下,歐洲多國學習西班牙午睡

西班牙傳統午睡 siesta 是當地工作制度一部分,人們會在大約朝 9 晚 8 的上班時間內,從下午 2 時休息至 4 時。過去曾有外國記者藉午睡暗示西班牙人懶惰;早年國內也有人提出廢除這個「壞習慣」。但時移世易,面對熱浪愈趨頻繁且持續,歐洲國家現正重新審視午睡的好處,包括以勤勞著稱的德國。

電子簡約主義:拋開不必要的科技產品和程式

很多人打開手機桌面,總會看到密密麻麻的應用程式,當中包括很多甚少使用的收費程式。有時在家裡閒來無事,一段接一段看手機短片,就花了大半天。與此同時,電子產品買完一部又一部,形成極大開支。為此,喬治城大學的電腦科學副教授 Cal Newport 在 2019 年發表了暢銷著作 Digital Minimalism,提出「電子簡約主義」一詞,希望大家找到一套全新的生活方式。

懶散至上:日本人的生活解放

前些年在日本,尚在議論主婦在超市買熟食當晚飯是否偷懶。但經歷數波疫情、久居在家、減少應酬等日常劇變, 愈來愈多人尋求更放鬆自在的生活態度,甚至把「懶散」(ズボラ)奉為最高原則。從煮食到打掃,都有不少網民分享省時慳力的心得。這股懶活之風興起,如何把人從高壓社會中解放?

一日三餐才健康?

亂世求生,身體要緊。一日食足早午晚三餐似乎是基本,但從小灌輸的思想,是否便為正確?抑或形同其他迷思,純屬都市傳說?英國廣播公司(BBC)最近訪問多位專家,從生物到歷史角度,分析這個說易行難的生活習慣與健康有多大關係,部分答案更與我們的認知大相逕庭。

開爐日:工作倫理如何把工人變作奴工

香港是全球工時最長的城市,平均做足 48 小時。當有些達官貴人以香港所謂的「獅子山精神」感到自豪時,很多人即使窮忙大半生,生活質素也得不到改善,而自嘲「奴工」、「社畜」。很多發達經濟體也有工時長的情況,香港只是最極端的寫照,米德爾堡書院社會學副教授 Jamie McCallum 就在學術網站 Aeon 撰文,與大家一起探討「工作的暴政」(Tyranny of work)。

疫症之夜:或無眠,或噩夢

疫症的陰影不只籠罩全球,甚至入侵你我的夢。即使沒受感染也好,人們均因恐懼和憂慮,或是無眠到天亮,又或是噩夢發不停。尤其是在確診個案和死亡數字不斷攀升的美國,從精神科中心以至社交平台,都有各類人士異口同聲訴說,他們難以睡上一覺,心頭飽受煎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