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政府正向國會提交法案,旨在改革英格蘭和威爾斯的租賃物業制度。該法案名為「租賃產權和永久業權改革法案」(Leasehold and Freehold Reform Bill)原意是賦予租賃產權戶更大權力,令住屋市場更公平。不過,倫敦大學城市學院講師 Mark Andrew 的分析指,有關改革反而可能對租務市場、樓價和家庭財政造成各種負面影響。
住屋
|共43篇|
Airbnb:成功的背後的爭議和挑戰
2008 年成立的 Airbnb,旨在提供比酒店更靈活、獨特的住宿體驗。公司去年盈利近 20 億美元,今年較早時的預訂數目更創歷史新高,股價亦比去年底大幅飆升。然而,愈來愈多用戶投訴該平台的費用不斷增加;紐約等城市更試圖加強管制,令該公司面臨重大考驗。
鴻若遠:「海外麻雀尋根系列」#8 —— 麻雀房,只有海外才能擁有的奢華
一旦移民到英美,眼界豁然開朗,家裡突然擁有大量可發展空間,房子的閣樓和地庫是聞所未聞的新大陸,成為了你個人的明日大嶼,等著你去開發,因此各種各樣過去的興趣都可以搬回家中進行,於是終於可以買一張比車子還要奢華的、不摺疊的、純粹的麻雀桌。這個要是在香港,實在困難。
極端天氣下,洪水保險需要買嗎?
當極端天氣變成新常態,天災保險是否必需?調查顯示,美國許多屋主認為不需要洪水保險,以加州為例,多年乾旱削弱了人們對洪水的風險意識。洪水保險是甚麼,美國人為何較少購買這類保險?
美國「海綿城市」,成功抵禦颶風吹襲
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世界各地都有城市提出適應辦法,中國便提倡「海綿城市」疏導洪水。美國亦有類似的抗禦颶風方案,佛羅里達州佔地 18,000 英畝的社區巴布科克牧場(Babcock Ranch)便是典範。去年颶風「伊恩」帶來巨大破壞,登陸時更直接吹襲牧場,結果當地近乎絲毫無損,成功通過「防颶風認證」。
【茂宜島大火】災難過後,氣候士紳化逼近
夏威夷茂宜島大片房屋被山火燒毁,然而若要遷往更安全區域,居民住屋費用勢必增加。住屋問題本已困擾當地多年,許多原居民以及在當地生活數十年的家庭無法負擔,因而流離失所。大火之後,茂宜島可能會成為下一個「氣候士紳化」(climate gentrification)地區,往後只有中產階層才能應付當地日常開支。
蝸居亦成美國人置業首選?
不少居於小單位的港人,都會羨慕歐美地區的獨立大屋。但面對高按揭利率,成本有限的美國人也開始要退而求其次,選擇沒有飯廳及浴缸的小單位。縮小住宅面積在當地愈來愈普及,根據「華爾街日報」報道,小房子不僅可助預算不足的買家圓上車夢,更可提高建築商的利潤,因行業目前正要應對不斷上升的勞動力及建築成本。
危樓抑或街頭?伊斯坦堡的住屋「選擇」
今年初土耳其東南部發生強烈地震,撼動總統埃爾多安的連任夢,以及眾多樓宇的結構問題。專家估計在最大城市伊斯坦堡,約有 20 萬座建築至少會因強震遭受中等程度破壞,接近一半更被視為高風險建築。但房價飆升加上政治紛爭,窒礙重建房屋的進度,千萬居民只剩兩個「選擇」—— 棲身危樓或露宿街頭。
一場旅館奪命大火,燒出紐西蘭房屋問題
紐西蘭時間週二凌晨,首都威靈頓廉價旅館 Loafers Lodge 發生大火,造成至少 6 死、4 傷及 11 人失蹤。數十名住戶幸保一命,卻對前路感迷茫。因為該棟沒有灑水系統、火警鐘時常失靈的破樓,乃這些長者、釋囚、殘疾人士及低收入戶唯一的棲身之所。總理 Chris Hipkin 坦言,火災曝露了全國各地更廣泛及持續的房屋問題。
【搶人才】新加坡貴租嚇跑外國人?
新加坡市區重建局的數據顯示,當地的平均租金價格在去年飆升 30% 之多。住屋開銷暴漲,連高薪厚職的外籍人士也吃不消,近月開始出現移居潮。當前現象,令人關注這個吸引大批外資和人才的東南亞國家,會否失去作為亞洲商業中心的吸引力。
英格蘭和愛爾蘭,正醞釀一場無家者危機?
當一些發達國家的貧窮問題不斷惡化,自然會衍生出一連串社會問題,包括無家者危機。愛爾蘭國立大學戈爾韋分校法學教授 Padraic Kenna 和南安普敦大學法學講師 Mark Jordan 就在學術網站 The Conversation 撰文,分析連串的政策及市場因素,如何令英格蘭和愛爾蘭醞釀出一場無家者危機。
【新詞】「腦谷」:AI 熱潮如何改造三藩市面貌?
由 Midjourney 到 ChatGPT,AI 生成工具成為全球熱話,吸引大量創投資金湧至。這股潮流也間接改變矽谷的面貌,一個集結 AI 界專才的三藩市小社區,如今被改稱為「腦谷」(Cerebral Valley),正集體想像人類科技的未來。
威士忌與真菌:天使的分享,居民的噩夢
威士忌為愛酒之人帶來快樂,但其生產過程卻令一些人極度困擾。在美國一間威士忌酒廠附近,房屋、汽車及樹木被酒精揮發引起的黑色真菌覆蓋。首位對此類「威士忌真菌」進行分類的真菌學家 James Scott 指出:「我會說這不僅僅是一種麻煩,而是確實具破壞力。」居民即使不斷清潔,也趕不及其生長速度。
昭和年代無浴室套房,捲土重來
沒有浴室的公寓,是日本在 1950 到 70 年代興起的產物,這種看似不方便的住宅近年大受年輕人歡迎,因為澡堂、健身室等有沐浴設備的場所愈來愈普遍,不必在家中洗澡。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無浴室公寓的吸引力是租金低廉之外,還非常適合選擇極簡生活方式的年輕人。
居者難有其屋:斯德哥爾摩青年轉捱貴租
城市人口膨脹,樓價只升難降,在環境好、福利更好的瑞典,蝸居同樣難求。在首都斯德哥爾摩工作的年青人,雖可申請入住政府轄下的租金管制房屋,但由於供不應求,一等就是三五七年。尚有能力的就在市內邊捱貴租邊輪候,否則就住到市郊每天坐車兩三小時上班。部分懂得「遊戲規則」的人,倒能加快上樓。
組裝房屋:嶄新技術的局限
在新發表的「施政報告」,政府宣佈計劃於未來 5 年興建約 3 萬個「簡約公屋」單位,以抒緩房屋供應壓力。「簡約公屋」會以「組裝合成法」,裝嵌預先設計好的組件來建設房屋。這種做法在歐洲十分流行,專家認為比傳統建築方法更節省資源。可是,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一班工程學家今年在 Journal of Building Engineering 發表研究,指出組裝房屋仍有一些不足的地方。
【Soul Monday】企業家回饋社會,救同胞於水深火熱
嚴重水災上月浸了大半個巴基斯坦,超過 3,300 萬人受影響,包括 68 萬名嬰幼兒和孕婦。當地急需大量糧食、藥物、衛生用品,以至帳篷、毛毯、蚊帳、淨水器,國際援助卻相對緩慢而有限。數十位本地企業家在此時挺身而出,各盡所能救同胞於水深火熱,部分行動甚至希望惠及全球。
倫敦的佔屋者運動:一位居民所見所聞
網上一搜,發覺關於佔屋運動的報邊有一大堆。佔屋者通常都是無家可歸者,或者是自稱無政府主義者的人,希望透過佔屋來向政府抗議貧富懸殊和住屋問題。對他們來說,佔屋的行為只是更好地將社會資源「合理分配」。的確,租金昂貴的倫敦市中心其實有很多空置樓盤和店舖,但同時露宿者的數目卻沒有減少。「佔屋」運動除了在英國外,在其他歐美國家也非常普遍。
倫敦搵屋難:一名建築人找房子的經歷
旅居倫敦差不多 1 年,一直合租的室友不久前在雷丁覓得住處,9 月便會遷入新居,於是我也順道找個新地方,轉換一下環境。不過,自 3 月倫敦取消所有防疫限制後,工作、讀書、旅遊的人紛紛回來,租屋的需求一下子又變得緊張。
【Soul Monday】做對年齡差室友
年輕人想有更好的生活空間,但難以負擔租金;老年人擁有物業,但需要有人照顧。美加地區的社區組織正推行兩全其美的解決方法 —— 跨代合住,讓年輕人可以低價租住老年人的家,老年人則可以得到照顧,彼此相伴更可減輕孤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