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追求靈性覺醒,自然就有提供指引的導師。但世上總有一些「先知」或「心靈導師」,打著啟蒙世人的幌子行騙。「經濟學人」報道指,印度就有特別多追隨者,成為假大師予取予攜的犧牲品。
詐騙
|共34篇|
【𢲷晒頭】巧妙地偷書稿,所為何事?
近年,不少不法之徒寄送釣魚電郵至圖書業界各類型的作者、代理及編輯,為的是騙取作品原稿,但騙徒既不會將作品轉售圖利,也不會將之公開上網。偷書稿賊犯案動機不明,使得出版業大感困惑,也難以防範。
Neo:「信用欺詐師 JP:公主篇」—— 最好的演員,才是最壞的騙子
他們是最好的演員,卻又是最壞的騙子,假裝自己很快樂,其實根本不快樂。我們只能猜到達子、少爺仔和理察,永遠都會平安無事,卻猜不到傑西和 Star 幫了這次忙後,再也無法來湊一腳。
網絡黃昏戀騙局
從未見過的那個他或她,也許更添一層神秘感。不過,這個在電話裡道盡甜言蜜語的人,假如有日突然跟你說急需周轉,或許就是網戀的終結、詐騙的開端。在美國,向年長者甚至老人家下手,隨時能騙取更大金額。
網上購物,小心買到…… 垃圾?
網購方便,但同時危機四伏。美國近年有不法之徒專門在垃圾站「尋寶」,把尚有價值的物品清理乾淨後訛稱是「全新商品」,再擺上 Amazon 售賣。事件去到最近才開始發酵,「華爾街日報」嘗試聯絡其中的商家,更派員模擬整個過程,看看是否真能「無本生利」。
原來醫生也會故意誤診?
現代醫學昌明,只要有甚麼頭暈身㷫,我們便會向醫生求診,然後安心吃藥。殊不知,這些診斷出來的疾病,有可能只是醫生牟利的手段。雜誌「大西洋」便刊文,解釋醫生誤診的危險性和故意誤診的原因。
用手機時舉手投足,足以識別你的身份?
網絡科技便利生活,但同時使不法分子更容易在熒幕後盜用身份和入侵戶口,使他人蒙受損失。有些網上企業,或需要使用者進行多重認證,除了密碼,生物認證如指紋和面容識別等,亦愈趨流行。然而,「張良計」下總有「過牆梯」,為了克服這些缺點,下一級的安全識別或可利用他人難以複製的特徵來區分。
陶傑:巴黎聖母院和中國騙子
巴黎聖母院大火期間,中國網絡除了歡呼天譴、贊同上帝隔世降天火懲罰火燒圓明園之罪惡,還有一條籌款短訊流行。不幸此一短訊在中國網絡喧嘩之中,又迅速被識穿為詐騙。
李衍蒨:「詐死」的藝術
2002 年,曾經任職於英國懲教署的 John Darwin 乘著獨木舟出海,打算在上班前度過一段悠閒的時光。誰料,當天他沒有如常上班。在家的妻子十分擔心,前往警察局報案,警方立刻派出搜救隊伍於這名男子泛舟的一帶水域進行搜索,但是唯一的收穫只有男子曾使用的船槳。翌日,搜救隊伍再度前往搜索時,找到了男子獨木舟的船骸,他的妻子接到消息後傷心欲絕,面對媒體採訪,無不是陳述只想盡快找回丈夫的憂愁。然而誰知道,發生這些事情的時候,這名男子本尊正在自家經營的旅館將一切看在眼裡。
不為人知的加拿大法例:假裝施巫術罪
加拿大有專門針對假女巫的法例,由 19 世紀末至今,「假裝施巫術」仍屬刑事罪行,最近就有兩名女性因此遭起訴;同時政府有鑑於法例不合時宜,國會已經通過廢法,有專業女巫讚揚此舉能去除女巫污名。
為何騙案總有人中招?
詐騙的手法雖有千萬,唯獨利用貪念誘騙他人上當是歷久不衰。我們每天都會笑人家為何會聽信近乎笑話的謊言,但仍然有人以為自己跟「哈里王子」相戀,反問「為何新娘不是我」的同時,更匯款給王子,盼能使其不跟 Meghan 訂婚。為何這些笑話可以成為詐騙技倆,讓受害人乖乖就範?
想騙保險?先過 AI 這一關
保險賠償可觀,普通人視之為保障,有貪念之人則覬覦這份「心意」,不論是電影,還是現實生活,總會出現騙取保險金的橋段,令保險業頭痛不已。人工智能正幫助行家查找可疑的索償,甚至通過社交媒體賬戶來找出客戶欺詐行為。
比特幣之外,還有他們未被炒起……
比特幣市值每日刷出新紀錄,讓不少人跌破眼鏡,並後悔當初不敢放膽去淘。但現時升幅癲狂,價高勢危,也是投資者不願沾手的主要原因。歷年來其實都有奇人異士另覓新徑,投資比特幣以外一些新興和冷門的虛擬貨幣,有人賭比特幣會繼續升,亦有人賭得更瘋狂,認為比特幣在不久的將來就會被同類型的繼承者取代,早著先機才是賺大錢的不二法門。
廣告應該給誰看:活於騙局的廣告業
傳統廣告當初出現時志在從普羅觀眾荷包吸金,隨著互聯網受歡迎程度超越紙媒電視,廣告商轉攻網上行銷;但它們敲竹槓的對象,竟也從零售消費者,轉移到向其落廣告的品牌公司。美國有調查公司揭發,大型廣告交易平台與空殼網站巧取豪奪騙取廣告播放機會,長期欺詐廣告費,受欺詐公司數目更在 100 家以上,包括大牌福特、迪士尼、莊生公司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