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

|共3篇|

數盲心聲:有了計算機,學數來幹嘛?

中英數雖然同為主科,但無可否認,數學總被看輕,尤其是在電腦手機普及以後。打折便宜多少?掏出手機就行。吃飯攤分幾錢?食肆為你算好。久而久之,大家的數理能力退化,進而淪為「數盲」,連加減乘除也搞不懂。西方社會的情況亦愈趨嚴重,英國每 5 名成人就有 4 名的數學能力不足,美國 16 至 65 歲人士的算術能力中位數低於平均值。是的,這很可笑也很嚇人。但大家心底裡還是那句:有了計算機,學數來幹嘛?

小學數學題,你識計嗎?

小學數學情景題:「假設你要買 4 盒茶包,一包 $4.6 的洋甘菊、$4.15 的綠茶、$3.35 的黑茶、$1.8 的檸檬茶,你付 $20 紙幣結賬,應收回幾錢找續?」看到此處,有多少人已放棄用腦索性投靠計數機去?事實上,日前有跨 32 國分析研究顯示,竟有近 4 成人計不出此題,有學者直指,基本運算能力不濟,反映現代成人正面臨「理財知識危機」。

100 年前,Computer 不是計算機,是計算員

對數學白癡而言,即使是簡單的加減運算,也非要拿計算機來按一下好讓自己放心。試想沒有計算機的年代,遇到三角函數和對數要怎麼辦?靠的都是紙筆和人手。在電腦出現以前,「computer」一詞所指的並非機器,而是人。從事數學計算工作的人員,都被賦予「computer」的職銜,例如初級計算員(Junior Computer)和首席計算員(Chief Computer)。在二次大戰期間,美國的國家航空諮詢委員會(NACA,太空總署前身),就僱用了一支計算員團隊,他們默默地埋首於航空航天工程,用人手演算的方式展開繁複的運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