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早於 90 年代已是俄羅斯活動家表達對政府不滿的渠道,諸如人權、貪污、具爭議性法律問題,都可以透過各種藝術形式,以表訴求。但近年這種方式動輒觸動俄羅斯政府神經,當地不少示威藝術家受政治壓制。更嚴厲的執法,代表著街頭活動、藝術抗議的消亡?還是激發藝術家創意,喚起更多大眾關注?
行為藝術
|共3篇|
跟觀眾玩文字遊戲 —— 專訪香港藝術家高小蘭
藝術家高小蘭多年來以行為及裝置藝術介入社會議題。今年她在 Art Central 展出以拆解文字為主的互動裝置,現場觀眾可自由轉動三個四方體,而組合的詞語竟然是近年的敏感詞 Hong Kong/China/is/isn’t。
由偏鋒到主流:「行為藝術」百年簡史
今年初,主張「行為即藝術」的中國藝術家艾未未重訪希臘,模仿「海灘男孩」,俯卧岸邊假裝死去,藉此呼籲公眾關注難民危機。雖然他出發點是正面,但其行為卻惹來批評,人們指他惺惺作態、逾越倫理——而這正是討論「行為藝術」(performance art)時的常見情況:喜歡就視為藝術,討厭的則是故弄玄虛,意見兩極。其實「行為藝術」至今已有百年發展史,並正從偏鋒走向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