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 3,500 至 6,000 米之內,蘊藏豐富的多金屬結核(polymetallic nodules)礦物資源,動輒以數十億乾噸計算。隨著全球向綠色能源經濟轉型,許多國家及企業都希望從海底獲得更多鈷、鎳、銅、錳等關鍵礦物以生產電池。不過長期以來,國際規例一直禁止開發各國專屬經濟區以外的公海資源。如今國際正談判制定公海採礦守則,中國自然也希望加入深海採礦行列。
稀土
|共6篇|
擺脫中國壟斷,稀土供應鏈去風險
稀土包括 17 種化學元素,當中多種於屬轉型潔淨能源的關鍵元素,例如用於製造永久磁鐵,供應予電動車和風力渦輪。如此重要的礦物資源,目前來源集中在中國,惟其先前已有以稀土供應作政治籌碼的前科,加上近年當地因應開採污染而控制開採規模,對其他稀土消費國家構成不可忽視的供應風險。
阿富汗礦藏豐富,中國恐得不償失?
美軍狼狽撤出阿富汗後,不少輿論警告中國恐成最大贏家,阿富汗礦床將是中國囊中物。「外交政策」雜誌文章卻指出,雖然業界推斷阿富汗礦物蘊藏量豐富,但大部分礦床所在的農村地區局勢長期不穩,缺乏基建展開勘探開採,當地輕稀土金屬又與中國稀土礦相似,以致阿富汗礦藏未必如輿論所說有利可圖。
如何滿足未來電動車電池需求?
在疫情之下,去年全球汽車整體銷情低迷,惟電動車銷量不跌反升,大增 41%。一些傳統汽車巨頭更拋出停售燃油車的時間表,例如通用汽車宣佈到 2035 年停售汽油動力和柴油車型,德國 Audi 亦計劃到 2033 年停止生產此類汽車。電動車浪潮乘全球減碳風潮聲勢浩大。電動車的核心是驅動四輪的電池;而要滿足未來電動車的需求,關鍵是要有充足的稀有金屬供應及建立電池回收鏈。
中美宇宙角力:月球的戰略價值
拜登上任後,中美抗衡的格局延續,3 月 18 日雙方代表在阿拉斯加唇槍舌劍,成為不少市民茶餘飯後的話題。而這場中美之爭將會蔓延到月球之上,3 月 9 日,中國和俄羅斯簽訂備忘錄,合建月球科研站,勢要挑戰由美國主導的宇宙秩序。太空政治學家 Namrata Goswami 就在學術網站「外交家」撰文,分析背後的戰略含義。
中國對美國打稀土牌,乃是「殺敵一萬自損三千」?
從飛機到智能手機,稀土均是不可或缺的生產原料,而這門生意正由中國主宰。自然而然,在近月的中美貿易戰上,稀土成為中方的重要籌碼。不過,最新一期「經濟學人」分析,中國若對美國打稀土牌,刻意減少出口,難免破壞自身的長期經濟目標,到頭來只是「殺敵一萬自損三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