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認為入鄉隨俗,盡力融入當地社區是應該的;有人認為政治訴求也許無法長期維持,但香港人起碼需要保留自身的文化和語言。兩者未必矛盾,只不過現實執行之際多有衝突,因為每個人對「融入當地」的意義都有差異,更基本的問題是所謂「自身文化」到底是甚麼。
移居
|共44篇|
筆是港媽:四孩全職爸爸移居澳洲的第一年
亞昌一家去年移居澳洲,夫妻繼續維持「男主內女主外」的模式,妻子當全職護士,亞昌當全職爸爸照顧四孩起居。亞昌是我在大學天主教同學會的牧民工作者,主要給予建議和支援,是莊員們的同行者,我們都知道他很有耐性,脾氣很好,只是沒想到,亞昌會負起照顧四個小孩的重任。帶著四孩一同前往陌生地方定居有甚麼挑戰?他們習慣這個新地方嗎?在澳洲上學的小孩快樂嗎?亞昌有沒有「Me time」?
鴻若遠:「海外麻雀尋根系列」#1 —— 接通世代的鴻溝
人在異鄉,在認識到新朋友時,連繫華人文化的,原來還是最傳統的共通語言。如果「第三類接觸」說宇宙不同文明的共通語言是音樂,那海外華人的共通語言就是麻將。
筆是港媽:幼童爸媽的猶豫 —— 何時上學?
24 小時照顧幼童的確需要很多勞力、耐性和心機。雖然曾經是老師,但自問不是一個有耐性的人,我也很容易因兒子的無心之失而生氣。儘管有這麼多送兒子上學的理由,我們還是選擇讓他多留在家中 1 年。
酷熱難耐,已經是人口移民的理由
近日天氣酷熱難耐,勞工處發出「黃色工作暑熱警告」引起不少討論,但氣候研究學者所爭論的,是面對全球不斷升溫的趨勢,究竟酷熱是否已經構成移民的因素?
A 先生眼中的西班牙
上回提要,初到西班牙的我,主要見到西班牙的多樣豐富,另一邊廂,出生和居於馬德里近半個世紀的丈夫 A 先生,見到的西班牙卻是一個四分五裂、完全不團結的國家。
初蒞西班牙報到:這個國家幾不錯
1 年半前左右,我開始落腳在西班牙生活;伴侶是馬德里人,我也就以馬德里為基地。這樣下來有數次被問到「你喜歡西班牙嗎?」我的回答都是正面的,主要原因是由作為遊客到現在定居下來,西班牙持續給我一種多元、豐富的感覺。沒有甚麼「至上」主義,對不同族裔的人也算很接納。
【搶人才】新加坡貴租嚇跑外國人?
新加坡市區重建局的數據顯示,當地的平均租金價格在去年飆升 30% 之多。住屋開銷暴漲,連高薪厚職的外籍人士也吃不消,近月開始出現移居潮。當前現象,令人關注這個吸引大批外資和人才的東南亞國家,會否失去作為亞洲商業中心的吸引力。
帶媽媽閒逛倫敦公園
倫敦是英國生活消費最高的城市,加上近年通脹嚴重,出外消費有時會超出預算,但帶家人出外還是有不少免費活動。倫敦的公園是我的首選,公園多而大,而且草地可以任坐任走,最適合一家大小和有寵物的朋友。
在英國,有種精神叫戇豆
我認為英國有種精神叫戇豆,英國人很清楚明白日常生活充滿荒謬滑稽的事情,亦不介意把這些瘡疤狠狠割開,然後極盡辛辣地公諸人前。可是,英國人會不會大刀闊斧地改變?又並不必然,因為這種讓人死不去的不便,也可以是一種令人安樂過活的秩序。
我認識的兩個香港 20 後的在英生活
想起他們昔日的孩子氣,轉眼間,已離鄉別井,照顧自己的大小事,不禁有點感觸。20 出頭沒有太多的顧慮和包袱,可以嘗試更多的新事物。他們渴望分享心中的掙扎,而我也樂意當這個樹洞。
為自由,為未來:俄羅斯孕婦的南美分娩潮
俄羅斯侵略烏克蘭,受到西方社會制裁以至孤立。低下階層仍在國內為經濟不景而苦,有能力者則已紛紛外遊「避戰」,像對這場戰爭保持中立的泰國,自去年秋季吸引大批俄國旅客。與此同時,數以百計孕婦遠赴阿根廷,卻非為了一己享受,而是替子女尋求多一本護照,以及多一份自由。
在英國度過亂中有序的第二年
倫敦的文化多元,也令我感受到身份政治之複雜,到真正與來自世界各地的人一起共存,就體現權力關係如何在身體和生活環境之中游動。身份建構大抵是一個沒有盡頭的過程,我也不急於在離開香港的第 2 年就要找到答案,反而有一絲絲期待這種亂中有序的狀態,會把我塑造成一個怎樣的人。
移居英國後,隨時區改變的運動習慣
移居英國後,其中一個最大的改變是體育習慣。在香港,可以在家工作的話,基本上每天早上都會打開 NBA League Pass,一邊看球,一邊煮早餐;有時候 ViuTV 會有直播,可以聽到張丕德和翁金驊的旁述,感覺就更加親切。而且美國分東西岸時間,我可以看完東岸賽事就緊接西岸。我通常工作到傍晚,就會換上戰衣,到樓下打籃球,然後沖涼、吃晚飯,一日復一日。
搶人才的 DNA:該如何評估一個地方的人才吸引力?
在本月發表的「施政報告」,特首李家超強調香港要「搶企業」、「搶人才」,其後接受媒體專訪時又指,香港有美貌有智慧,具吸引人才的 DNA。究竟政府會推出甚麼實際措施「搶人才」,該些措施又會如何實踐,市民只能拭目以待。不過,近年學界就進行過一些研究,分析有甚麼因素會影響一個地方的「人才吸引力」(talent attractness)。
短住倫敦社會房屋的第一身觀察
社會房屋是建築學院設計課裡經常出現的主題,但焦點往往流於建築物本身,而缺乏建成之後真實狀況(post-occupancy)的關注。若然我們設計之前,先在社會房屋住上數星期,也許我們會對如何設計合理的社會房屋,會有更多深入的考量。
逆流南下:旅居墨西哥城的美國數碼牧民
遙距辦公的流行,造就了大量數碼牧民,以電腦工作,以四海為家。其中部分人從美國南下,旅居於墨西哥同名首都,白天在咖啡廳和公園敲鍵盤,晚上於餐廳及酒吧享受人生。他們為墨西哥城帶來更多的收入,還有更高的房租和更吵的環境。受疫情打擊的經濟有了生機,惟從中獲益的本地人僅限少數。
2019 年後的移民潮,香港共同體的尺度重構
近年,講到「尺度重構」,其中一個常被引用的例子是「大灣區」規劃,提及如何把香港在內的城市,模擬和塑造成一個新的經濟、文化、政治單位。可是 2019 年後,中港因疫情通關無期時,香港人以自己的雙腳投票,自行來一次「尺度重構」,當經驗擴大,就不會回頭。香港未必是世界級的城市,但香港人會是世界級的共同體。
紳士大哥:牛油戰爭擊中英國新移民內心軟肋
早陣子的「牛油戰爭」原本只是親中媒體藉故炒作,以 1 公斤裝牛油混淆視聽,誤導英國物價高得離譜。如此無水準的報道,立即就被揭穿當中謬誤,但此也觸動了一眾移英港人的神經,紛紛羅列在外地生活開銷低廉的證據,並隨之順道炫耀英國生活的美好。如此一來,又演變成移英派和留港派的爭論,雙方各有主張、據理力爭,但這種爭拗的背後,最大的意義到底是甚麼?
茶里:台灣人總說,我們台灣很小
每一次只要在台灣人面前提及「台灣真的很大欸」,他們的反應一定是瞪大雙眼,回你一句「我還是第一次聽到有人這樣說」,屢試不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