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社會上已有聲音談及中國大陸用語「入侵」香港語言體系的現象,近期另一個中國語彙「小區」,似乎廣為政府及本地媒體採用,亦引來熱議。排斥或接納中國語彙當屬個人選擇,但要判斷是否接受「小區」一詞之前,不妨先瞭解這個源自蘇聯的「小區」(microraion)為何物;以其取代社區、屋苑、屋邨,又有何意義。
社區規劃
|共4篇|
城市規劃,由青年主導
年輕人不只是「未來」的主人翁,更是所在社區「當下」的使用者。但他們的意見和訴求,卻總是被成人忽略。英國東倫敦決定由基本做起,邀請本地青少年與建築師合作,把新世代的聲音帶入城市規劃,讓他們得以生活在更宜居的社區。
顧客不必購物的商場,有甚麼價值?
疫症影響購物意欲,即使要購物,亦轉到網上購買,較安全又方便。這種消費心態很可能延續到疫症之後,到時傳統購物中心該如何自處?解決方案或可參考荷蘭城市格羅寧根市中心的新商場 Forum ,其提供休閒活動予顧客,希望證明不靠購物,商場亦能生存 ——尤其是不上街即能買到衣食住行一切所需的時代。
英國政治兩極化、世代出現裂痕,錯在社區規劃?
由香港街頭抗爭、台灣大選、到歐美的氣候罷課運動,各國世代間的政治分野正日益加劇,近年英國鬧脫歐鬧得沸沸揚揚,長者與年輕世代的立場同樣出現巨大鴻溝。有英國專欄作家斷言,世代之間的政治矛盾,是由英國失敗的社區規劃促成,導致長者在退休社區中「與世隔絕」,難與年輕世代坦誠交流,究竟這種解釋是否站得住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