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第二集,兩人走到桂林街新亞書院舊址,細說 50 年代新亞書院創校辛酸史;又分享一代宗師葉問,曾在深水埗度過的艱苦歲月。
知識分子
|共24篇|
在影像氾濫時代,回顧 20 世紀哲學的「語言學轉向」
20 世紀西方哲學經歷「語言學轉向」後,語言被視為理解世界的根本,法國解構主義哲學家德里達(Jacques Derrida)甚至宣稱「文本以外無一物」。美國哲學家 Crispin Sartwell 卻在學術平台 Aeon 撰文分析,如今世界不再是由報章文字堆砌,而是影像氾濫。全新的經驗基礎,加上現實世界的苦難,更顯得語言學轉向的哲學脫節離地。
陶傑:百年之後看胡適
胡適的悲劇,是中國在現代化過程中探索出路的重大挫折,也是中國人的悲劇。胡適之後,再無此等討論空間,更沒有這樣的思想家。
奧威爾三部曲之二:知識分子的啟示「我為何寫作」
在 1946 年,亦即是「動物農莊」出版後一年,奧威爾撰寫了經典文章「我為何寫作」(Why I Write)自況創作生涯,為不少亂世中的知識分子提供啟示。
陶傑:李怡的千山獨行
李怡終身從事政論、出版、報刊主編,一生人只做了一種職業,而且只有一種信仰,就是知識分子如何令中國人生活得最幸福。
絕對忠誠:俄羅斯嚴打「不夠」愛國人士
俄羅斯安全部門近日大張旗鼓,在全國展開連串拘捕行動,收押的卻是知識分子、奧運獎牌得主,甚至乎建制派企業高層。「紐約時報」指出,有別於早已收監的反對派領袖,他們不曾公開狠批政權。奈何普京如今要的,是百分之百忠誠、全心全意愛國。一旦稍有親西方之嫌,也足以成為嚴打對象,好弄得人心惶惶,起殺雞儆猴之效。
阿富汗流散學者的下一站:盧旺達?
2020 年 8 月,塔利班重新控制阿富汗政權,實行原教旨主義管治,接近 20 年的自由化改革失敗,迫使大批深受西式教育的人才流亡海外,以尋求一線生機。權威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就報道,有一班阿富汗科研精英終於找到落腳地 —— 盧旺達。
向西方進步主義者學習為中國辯護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集團似欲孤立中國,西方人士的聲援,對中國而言就十分重要。在這環境險峻,各位千萬珍重的今天,不妨向部分西方進步主義者學習如何為中國辯護。
在中國,政府和學者為何同流共生?
在不少地方,學者和學生都是推動社會改革的重要力量,例如韓國的光州民主化運動。中國現代化初期,也曾出現過浩瀚的五四運動。愛國學生打著德先生、賽先生旗號,要求改革,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等進步學者也一直沿途相伴。可是,五四運動和 80 年代的六四運動均一瞬即逝,在漫長歷史中,中國政府和學者都保持著一套互利共生的關係。
【短片】語文陶話廊:中國特色的自由派知識分子
對於較少關注現代中國文壇的人來說,「馬一浮」這個名字或相對陌生。這位大儒畢生鑽研國學,甚至抱著「生於亂世有種責任」的熱忱,在抗日期間創建書院講學,只可惜捱過了戰爭,卻避不開文革。今集「語文陶話廊」,盧安迪就與陶傑一探其詩中丘壑。
唐明:總是令人著魔的「太平世」
滿心以為這類知識「精英」,就肯定更為聰明高尚,他們的設想,無論是聽來比較體面的理想國、烏托邦,還是瘋狂夢囈般的太平天國或者康聖人的「太平世」,就一定很高明很正確,其他人如果反對,也是因為他們太愚蠢,不明白賢者的苦心而已。
陶傑:中國所沒有的「知識分子」
自從洋務運動以來,中國現代化失敗,原因之一,可以歸納為中國人社會無法出現「知識分子」,中國歷代相應的只有「士大夫」。
教育界大清算:土耳其式焚書坑儒
2016 年土耳其軍人政變流產後,政權即時吊銷 2.1 萬教師執照,但清算未有就此停歇,當局至今已銷毀逾 30 萬冊書籍,逾 6,000 名學者被大學解僱、護照被吊銷、還陸續遭起訴,當中有學術地位崇高的教授,有人更因此自殺身亡。為何軍人策劃政變,教師和學者卻廣受牽連?
【誰的安全】入獄的作家與知識分子,所犯何事?
倡議言論自由的美國筆會(PEN America)本週發表的報告顯示,去年全球至少 238 名知識分子與作家因其作品而被拘禁,遍佈 34 個國家,大部分來自中國、沙特阿拉伯及土耳其。報告強調,作家及知識分子時常通過作品,提供全新觀點,並「助壓制性社會中的公民設想另一種未來」,而他們也常在「一個國家轉向極權之時」,率先成為攻擊目標。
陶傑:當倫敦紐約大都會自戀人格遇上武肺
倫敦人和紐約人,以及西方的知識分子小資產階級,在這裡有一個盲點:在口頭上,他們不可以將「新冠狀病毒起源自中國」這句話說出來,否則會被旁邊的人標籤為美國總統杜林普的支持者;但是在內心,他們有西方文化優越的傲慢,總是覺得這種肺炎,只在黃種人的地方擴散,而且不會比流行性感冒更嚴重。
不信神,但甚麼都信:無神論推動邪教文化?
西方文化遭到左派自由主義思想全方位滲透,有評論認為,無神論從中推波助瀾,導致西方年輕一代對傳統文化棄如敝屣。
陶傑:自由主義的盲點
一個人要有很高貴的情操、高深的教育程度,並有強大的意志,才可以在不信上帝的前題下,自動自覺不做壞事,自我的道德約束,尤其在種種誘惑之前。不幸在人類社會中,這種具有道德約束意志、真正的教育精英,永遠是少數。
陶傑:中國菜的地理魔鬼細節
5、60 年代一批民國知識分子逃到台灣,翻譯家梁實秋叫飲食專家唐魯孫拿一支筆、一張紙,將全國各省各縣的名菜分門別類,一一寫下來,以證後世,因為飲食文化,也有淪亡之險。
陶傑:余英時教授的「小兒麻疹」
普林斯頓大學前教授余英時出版回憶錄,講述他年輕時進入燕京大學,一度受左傾思想短暫洗腦影響。
陶傑:一切看來面善眼熟
明朝的中國,雖然絲綢瓷器出口歐洲,經貿增長龐大,但人文思想,卻備受打壓,令明代的中國在同期的世界無法確立文化的話語權。鑑古知今,一切看來都覺面善眼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