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幼兒難免要長時間彎腰和手抱,結果身體很快就出現勞損。在日本,無論社區或商場,都會看到接骨院或整體院,好奇心驅使後我入店嘗試,竟能夠於幾個月內治好了我長期的腰痛問題。
母親
|共28篇|
筆是港媽:懷孕歷程 —— 一步一步走過陰霾
今天想分享自己懷孕的陰霾,並非因為已經成了兩孩之母,沖淡了我小產的傷痛,而是很想為自己的經歷寫一篇昇華的感受,令我有勇氣去克服曾經害怕面對的陰霾。
筆是港媽:嬰兒按摩的體驗
新生兒就是會哭鬧、隨時肚餓和排泄,媽媽能夠處之泰然時,嬰兒的情緒也就較容易穩定。通過嬰兒按摩,媽媽更能觀察嬰兒的喜惡,發現嬰兒特別喜歡或不喜歡被按摩的部位,從而學習了解小人兒想傳達給父母的訊息。
【新詞】母化期:女性成為母親的過程
在英語世界中,「adolescence」是一個常用詞語,意指青春期。可是,若果提到另一個字「matrescence」,相信很多人都會感到陌生。這個字是由已故人類學家 Dana Raphael 在 1975 年提出,意思是女性「成為母親的過程」,這裡暫譯為「母化期」。英國新聞作家 Lucy Jones 便在今年發表著作 Matrescence,探討女性蛻變成為母親期間,要經歷甚麼轉變。
筆是港媽:成為二寶媽的轉變和學習
作為第二次迎接新生命的媽媽,我有時也會反思自己有沒有比上次做得更好。只有一個孩子時,會很自然地全神貫注在他一個人身上,對於育兒指引會跟得比較嚴謹,也很害怕自己做得不夠好。成為二寶媽後,最大的改變是要重新學習如何分配時間去照顧兩個孩子。
筆是港媽:產前產後 母親的一點小享受
我認為媽媽需要先好好照顧自己,才能開開心心的照顧孩子。準備迎接新生命時,媽媽都會先考慮嬰兒用品,甚至花盡心思去研究和比較各大牌子的優異,往往忽略了自己的需要。所以,我想推介一些為媽媽而設的日本品牌,分享自己喜歡的產品。
筆是港媽:跟嬰幼兒講故事
在探索講故事的過程,我發現有時候,父母不需要靠書本上的知識,也不一定要依靠前輩的指引,就是通過 trial and error,我們也能找到最適合自己教子女的方法。
筆是港媽:從餵母乳中學習相信和放手
我本身是一個習慣處理數據的人,所以奶粉餵哺其實很切合我的性格,有很多數據讓我去參考和分析,例如:每次餵的奶量、餵奶間隔和次數、換尿片的次數等。而母乳餵哺是以嬰兒為主導,講求母嬰合作和建立默契,沒有太多確實的數據參考,這種抽象的關係令我經歷了好幾週的迷茫。於是,我為自己安排了三個適應階段。
筆是港媽:Barbie 電影 —— 母女的故事
女導演 Greta Gerwig 聯同「婚姻故事」的 Noah Baumbach 悉心將 Barbie 搬上大銀幕,改變了觀眾對 Barbie 花瓶的印象。如果以為這部是單純的音樂喜劇而不看,你會錯過一些令人反思的情節。雖然反父權被視為是這電影的主軸,但還有一個被忽略的議題 —— 母女關係,也是導演拍 Barbie 的初衷。
筆是港媽:在日出產 —— 照顧低出生體重兒
女兒終於順利出生,但體重只有 2,330 克,因為低於 2,500 克,被列為低出生體重兒而需要密切醫療監察。經醫生診斷後,幸運地一切正常,只需要主力增重。然而,女兒始終體重過低,體溫調節上會比較差,需要用電板、戴小帽子和毛巾等來額外保暖。即使屬於低出生體重兒,出生後第三日需要開始由媽媽親自主力照顧,每天早上都會有兒科醫生診察,有問題也可以隨時請教助產師。
筆是港媽:在日出產 —— 產後護理服務
離開醫院當天,我就立即前往這家護理酒店,直到女兒足兩個月才回家。在酒店生活這段時間,助產師每天都會跟進我身體的康復進度,也會不停幫助和指導我各種育兒技巧。最重要是,我可以隨時暫托女兒於嬰兒房,不但晚間能夠有充足的休息時間,日間有時更可以外出散步。
筆是港媽:在日出產 —— 產後的醫院生活
一般而言,自然生產的媽媽需要住院約 5 至 7 日,而剖腹產則約 8 至 10 日。剖腹產媽媽的最大挑戰是手術後的康復,日本媽媽會用「地獄痛」來形容剖腹產後的子宮收縮和落地走路練習的痛楚。本著上胎剖腹產的經驗,我還自以為自己應該應付有餘,最後卻發現醫院的產後育兒訓練極辛苦!
筆是港媽:土耳其港媽之生活態度
蘇怡是我的中學同學。大學時,她到土耳其當交換生,認識了土耳其老公巴巴羅斯。當她決定嫁到土耳其時,我們都很佩服她的勇氣。同一時間,要離開親人、熟悉的生活圈子和土生土長的家,來到一個語言不通的地方,建立新的生活模式和朋友圈,並要融入一個與自己差異較大的文化,真的不容易。加上兒子的出生,蘇怡也要面對教兒子的方式和語言學習的抉擇。
筆是港媽:在日出產 —— 懷孕確認與產檢
生小孩的日文是「出産」,跟中文有點相似。我們的第一個小孩是在香港出世,所以在日本生第二胎就要重新認識所有程序。即使是第二胎,始終身在異地又不懂日語,還是有點緊張。這次在日分娩的經歷,無論在產檢、懷孕與生產過程,還是產後護理上都跟香港的經歷不同。就讓我在這裡分享一下當中的分別吧!
筆是港媽:日本媽媽的選擇 —— 全職媽媽 vs 在職媽媽
在日本,情況有點相反,大部分媽媽生產後會選擇做家庭主婦。屬於少數的在職媽媽的壓力未必是來自人言,更多是偏向社會環境和制度下引申出來的不便。無論學校、課外活動、醫療機構等,都會預設媽媽可以隨時接送孩子。若果媽媽要工作,真的會分身不暇。因此,她們大多有長輩幫忙照顧小孩或小孩已經夠年歲可以照顧自己。
筆是港媽:日式嬰幼兒加固
當年來日本面對第一個育兒難題,就是為嬰幼兒加固,即最常聽的傳統餵食物糊和 BLW(Baby-Leading Weaning)。那時的我還不太懂煮食,對於準備幼兒加固,實在充滿壓力。來日本前,我買了幾本香港和台灣的加固書,發現兩地與日本的蔬果相似而不相同。
筆是港媽:早產媽媽的心路歷程分享
「沒有人天生就懂得當爸媽,累積足夠的經驗後,你就能成為熟手。」未當媽媽以前,我一直認為「船到橋頭自然直」,不需要刻意上新手爸媽的課程,但原來照顧初生嬰兒比想像中難。
紀浩基:「晚安媽咪」—— 兩種人生取向的解讀
導演 Matt Sobel 今年推出的驚慄片「晚安媽咪」,是重拍 2014 年奧地利同名電影,由「海嘯奇蹟」、「戴安娜」的娜奧美屈絲(Naomi Watts)主演。故事講述孿生兄弟在父母離婚後,父親送他們到身為演員的母親家後之驚慄故事。
【愛在左右】Ways Out —— 她和它的第二次機會
廚餘的終點站不一定是堆填區,三個女孩為它們找到了新出路。
【烏克蘭戰爭】戰亂下的早產潮
世上最溫暖最安全的地方應該是母胎裡,不過對妊娠期間的烏克蘭母親們來說,外面的世界並不安全。戰爭期間,準媽媽們苦於在逃離國家或留下安胎之間作抉擇,對人身安全的擔憂及壓力,使嬰兒早產數字顯著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