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

|共19篇|

當糖尿病或服食抗生素時,能同時食益生菌嗎?

現代人飲食習慣欠佳,經常出現腸胃問題,不少人會選擇服用益生菌補充劑,改善腸道微生態系統。但「華盛頓郵報」專文指出,益生菌並非人人適合,有些人服用後,特別是有高血壓或糖尿病時,或者服食抗生素時,腸道內的細菌平衡卻反被破壞,並導致微生物多樣性降低。

「三重流行病」下,美國卻面對抗生素的失效和短缺

病毒季節來臨,美國食物及藥物監督管理局(FDA)表示在 COVID、流感和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三重流行病」打擊下,或使醫療保健系統不堪負荷。而 4 種用於兒童常見疾病的藥物:一線抗生素阿莫西林、安美汀、特敏福和哮喘藥沙丁胺醇更面臨嚴重短缺。

快速分辨病毒與細菌感染,為何是重大醫學突破?

以色列生物科技公司 MeMed 研發出快速分辨細菌與病毒感染的儀器,以人體免疫反應作基礎,為全球首創的突破科技,昨日成功取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管局(FDA)授權。在疫情肆虐超過一年後,愈來愈多人知道病毒與細菌感染有別,但其實兩者在臨床上素來難以快速分辨,導致抗生素濫用的危機,並加劇「超級細菌」的威脅。

幼兒使用抗生素,恐成日後病根?

在幼兒身上用藥,他日會否出現後遺症?近日有研究指,若兒童在兩歲以下曾用抗生素治療,往後更有可能患上多種疾病。根據在「梅奧診所學報」上發表的文章,曾服用抗生素的嬰幼兒,更易患上哮喘、濕疹、花粉症、乳糜瀉、體重及肥胖問題,以及專注力失調或過度活躍症 (ADHD)等。

少吃肉,能防疫?

俗語有云「病從口入」,要保身體健康,必須慎選食物。但除了食材本身,其製造與運輸過程亦會影響大眾健康。美國媒體 Vox 指出,工廠式養殖場或為全球疫症的溫床,而包裝過程更為工人帶來病毒爆發的風險。再者,現時美國受疫情所困,肉類供應鏈亦出現問題;要滿足眾人口腹之慾,同時保障公共健康,可以怎麼做?

從免疫力檢出細菌還是病毒感染

當病人發燒時,診症其中一項任務是判斷其屬於細菌感染還是病毒感染,再決定是否使用抗生素治療。但臨床上常常無法區分細菌和病毒感染,診斷具挑戰性。如果能夠快速分辨致病的種類,就可以在患者不需要時停止給他們使用抗生素。總部位於以色列的公司 MeMed,就研發出基於免疫的蛋白質特徵的檢測方法。

改善嬰幼兒腸道健康,從益生菌補充劑開始?

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顯示,全球 5 歲以下的兒童當中,約有 22.2% 因營養不足和感染,未能健康成長,但另有 5.6% 卻是過胖。成因之一,是由腸道內細菌、病毒和真菌混合而成的微生物組,在初生時期未有正常發育,對處理食物的方式造成長期影響。各國想要對症下藥,只是藥在何方?微生物科技公司 Evolve BioSystems 研發的益生菌口服產品 Evivo ,可能就是答案。

抗生素大挪移,製藥公司如何在廣告發功?

為數不少的農場,無論牲畜有否患病,均在飼料中加入抗生素,防病未然,保證農場產量,卻埋下抗藥性風險。消費者有時聽到抗生素或會擔心食品安全。病向「錢」中醫,抗生素藥廠與農場也向錢看,為了釋除消費者「疑慮」,他們在社交媒體上幕後發功,用錢轉移視線。

豬仔要加速成長,就難以擺脫抗生素?

人口不斷增長,每多一個人,就多一張吃飯的嘴。要應付人類口腹之慾,養豬行業早已從小規模、低密度的飼養方式,轉為集約式飼養。而飼料中加入抗生素,是集約式飼養下保持豬隻健康生長的法寶。但除了人類,抗生素的抗藥性問題亦困擾豬隻健康,反而令其腸道無法抵禦細菌感染。

吃三文魚時,我們也吞下了寄生蟲、抗生素?

老饕食魚,尤愛野生魚鮮。不少香港人愛食三文魚,可是現時市面上的三文魚大多是養殖的,野生難求。除了時有聽說三文魚多寄生蟲,還有傳養殖三文魚會使用大量抗生素,矢言三文魚少食為妙。到㡳養殖三文魚真的能健康食用嗎?還是它含有更多的污染物和抗生素,有損健康?

建立微生物方舟,關鍵在原住民?

挪威北極地區的斯瓦巴冷岸群島(Svalbard),建有一座全球農作物種子的保存庫,以防農作物因突然出現的全球性危機消失。近日亦有科學家提出,要為腸道微生物建立「諾亞方舟」,儲存來自偏遠地區,人類糞便及體內的微生物,並用於未來醫療發展。

不打抗生素,對雞是福還是禍?

全球人類對雞肉的需求量驚人,在過去幾十年,家禽養殖業為滿足供應量,一直都使用抗生素在惡劣而擠迫的工場內餵養雞隻。而且,對雞隻注射的抗生素,本身都是為人體而設的。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早已制定政策,建議家禽養殖者停止使用人類抗生素。使用了數十年抗生素的雞肉生產商,需要花更長時間重新試驗如何使用新的益生菌或益生元取代品。

對付超級細菌新法:糞便藥丸

抗生素失效的時代逼近,醫學界或借鑑古法或生物勘探,不斷探尋抗生素以外的出路。近年有「糞便微生物移植」一法冒起,借助健康捐贈者的糞便細菌為病人治病,根治抗藥性強的超級細菌感染。不過此法動輒需要出動直腸鏡、灌腸或鼻管,叫人望而生畏,有學者更進一步,研發出「糞便藥丸」,轉化糞便成口服藥,臨床實驗亦證明成效可比傳統方法。

抗生素無效:現代醫學終結時?

據估計,全球每年有超過 70 萬人死於抗藥性細菌感染。為免人類濫用進一步加劇抗生素失效問題,世衛早前更新部分抗生素的取用級別,將被視為最後防線的抗生素如粘桿菌素( colistin )納入最高的「特別取用」級別,只有當其他抗生素治療無效時才能使用,以期延長它們的壽命。

搶救橙樹生化戰

現時全球近五分一植物面臨絕種,禍源除了人為破壞,還有細菌肆虐,例如一種常見香蕉近年大規模受真菌感染,數十年來再度瀕危。人類直至近世才發現細菌的存在,正式向微生物開戰,而一種新近戰略,就是以病毒攻擊細菌,試驗場是同受細菌侵害的橙樹。

遠古的宿敵將破土而出

地球上最強大的物種應是微生物。他們打敗人類,導致大規模傷亡的例子繁多。自從盤尼西林誕生起,人類不斷研製新的抗生素和疫苗來抗擊,但更難消滅的宿敵原來早早存在。去年位於西伯利亞凍原的偏遠地區 Yamal 半島上爆發炭疽傳染病,約 20 人染病,一名 12 歲男童死亡。有理論聲稱,源頭是 75 年前一頭死於炭疽的馴鹿,死鹿為凍土所掩埋,直至 2016 年夏天由於氣溫高出平均,導致凍土層解封,病毒潛入附近的水土,導致超過 2,000 頭馴鹿受感染,最終傳到當地居民身上。

抗生素無效時代:救星 100 年前已經出現

在人類邁入後抗生素時代之際,另一種細菌治療法迎來它的 100 週年,準備重奪醫學抗菌的龍頭地位。噬菌體療法自 1917 年面世,其發明者因此 10 次被提名諾貝爾獎,然而其廣泛應用到 1945 年就被抗生素興起打斷。時移世易,如今噬菌體療法再度獲得重視,法國巴斯德研究院將今年 4 月 27 日 定為「人類噬菌體治療日」,紀念噬菌體療法百歲之餘,討論這種昔日療法的未來應用。

300 年大火 燒出新抗生素?

抗生素失效,堪稱全人類的最大危機;倘若成真,不少傳染病都無藥可救,隨時釀成世紀災難。聯合國全體早前已簽署聲明向超級病毒宣戰,除了呼籲大眾不論醫生還是病人,善用抗生素,更重要是尋找新藥。美國就有研究人員從有「地獄之火」之稱的礦井大火中得到啟示,開展了研發新抗生素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