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雜誌「財富」指中國房地產和股市下跌,正在吞噬中產階級家庭的財富。疫情過後,中國經濟復甦步伐緩慢,失業日益嚴重,如今,一些中產家庭被迫放棄投資或出售資產以釋放流動性。
房地產
|共23篇|
人來我走:德州湧入移居者,本地家庭遷別處
德州近年成為美國人以至大公司的新家園,尤其令矽谷所在的加州「人財兩失」。光在去年就有逾 10 萬加州人遷往德州,科技巨擘甲骨文、Tesla、Google 以至其他行業龍頭亦爭相進駐。不過,較為相宜的地產市場、政治氣氛和工作機會等吸引落戶的條件,也使一些德州家庭不得不走,甚至反過來搬到加州。
英國租賃業權制度改革,認識當中利弊
英國政府正向國會提交法案,旨在改革英格蘭和威爾斯的租賃物業制度。該法案名為「租賃產權和永久業權改革法案」(Leasehold and Freehold Reform Bill)原意是賦予租賃產權戶更大權力,令住屋市場更公平。不過,倫敦大學城市學院講師 Mark Andrew 的分析指,有關改革反而可能對租務市場、樓價和家庭財政造成各種負面影響。
Airbnb:成功的背後的爭議和挑戰
2008 年成立的 Airbnb,旨在提供比酒店更靈活、獨特的住宿體驗。公司去年盈利近 20 億美元,今年較早時的預訂數目更創歷史新高,股價亦比去年底大幅飆升。然而,愈來愈多用戶投訴該平台的費用不斷增加;紐約等城市更試圖加強管制,令該公司面臨重大考驗。
Hong Kong Infosphere:港鐵的政治經濟學 —— 打破積極不干預的迷思
港鐵 R+P 營運模式的優勢在於香港獨特的行政立法關係、高密度人口結構、與地產商之間的互惠關係,使得港鐵在對比倫敦、紐約的地鐵公司下更具競爭力。惟近年疫情後旅客數量驟降,香港人口流出及香港選舉制度改革,會否影響港鐵的營運模式以及未來的鐵路規劃,一切尚是未知之數。
碧桂園,曾經是港人憧憬的美好生活
在 2022 年底,碧桂園負債已高達 1.76 萬億人民幣,近月其財務危機持續發酵,8 月 12 日宣佈中國境內 11 隻債券停牌。2007 年碧桂園上市時,是香港股值最高的內房股,但到今年 8 月 15 日股價已低見 0.81 元。碧桂園當年冒起,繫於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旗下的中產式樓盤,也盛載過不少港人對美好生活想像。
我在受難,你在度假:山火後的「兩個夏威夷」
夏威夷茂宜島(Maui)上週二發生美國現代史上最致命山火,至今死亡數字已突破 100 人。政府呼籲遊客離開,但仍有數千人留下來,更有不少人按原定計劃飛來,享受他們的夏日假期。很多島民怒指,這場天災凸顯所謂的「兩個夏威夷」—— 一個是為遊客而建的度假天堂,另一個是留給本地人的難活之地。
甚麼時候到了「房地產泡沫」?
在千禧年代,寬鬆的貸款標準和次級按揭,導致一場房地產泡沫,重創美國各地、特別是一眾中產階級家庭。而在此之前,1997 年東南亞貨幣危機引發房地產泡沫爆破,很港人至今記憶猶新。一旦樓市泡沫爆破,負資產個案會隨即暴增,對受害家庭的影響可以代計。Business Insider 就解構何謂房地產泡沫,讓一眾投資者小心留意。
溫哥華地產開發生力軍:原住民
溫哥華是香港人傳統移民目的地,而在中國資金推動下,樓價居高不下;當地原住民從來只是旁觀者,但情況近年有變。適逢加拿大政府積極與原住民和解,以補償殖民時期帶來的創傷,溫哥華原住民先後收回部分祖傳土地,以致他們大受地產商青睞,躍升為溫哥華地產市場不可忽視的生力軍。
房地產價格高企如何損害經濟發展?
18、19 世紀,房地產在政治經濟學家眼中可謂「世界運作的核心」,是貧富懸殊甚至各種經濟弊病的根源;相關討論在 20 世紀一度冷卻;至踏入千禧年代,全球金融危機再次觸發他們對房地產加速經濟衰退的關注。近年,包括中國等各地房地產持續興旺,學術界出現了另一類研究,針對不斷上漲的土地價格對貸款、投資和生產力的影響,提出其終會破壞經濟發展,甚或是生產力長期放緩的原因。
愛潑斯坦私人島嶼叫價過高?
已故美國富豪愛潑斯坦名下兩個位於加勒比海美屬處女群島的島嶼,上週以 1.25 億美元開售。愛潑斯坦遺產律師表示,這兩個島嶼的出售收益,將用於解決待決訴訟及遺產管理的常務開支。不過彭博社訪問相關房地產行業人士指,考慮到昔日的買賣價錢、加上愛潑斯坦在島上惡行的負面影響,大聖詹姆斯島(Great Saint James)和小聖詹姆斯島(Little Saint James)作價過高。
過度依賴房地產 —— 中國會重蹈日本 90 年代泡沫爆破覆轍嗎?
自 1978 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年均 GDP 增長高達 1 成,絕對屬於「高速增長」。全球市場密切關注恒大債務危機會否演變成一場金融危機,損害中國經濟增長。英國「金融時報」東京分社社長 Robin Harding 則以日本 8、90 年代泡沫經濟類比,指中國決策者考慮經濟政策時,也希望避免重蹈日本覆轍 —— 持續多年經濟過度高速增長,最終導致資產價格泡沫爆破。
鄭立:有房子的人才是房子的主要買家,不是沒有房子的人
你把房子看成 bitcoin 就可以了,它沒有用途,也不需要有用途。它只是一個 token,一個儲存財富的單位,其價值來自有限的供應量,它能夠住人,只是因為「剛好」能夠住人。能住人是其副作用,而非主要用途。
法國的房屋問題,答案在於空置寫字樓?
疫下一年,在情況依舊嚴峻的法國,寫字樓甚至是整個商業區猶如無人之境。即使疫情消退,預料在家工作仍是常態,一些專家因而大膽建議,把這些辦公空間改作住宅用途,以緩解城市內部的房屋危機。但要把白領職場變得宜室宜居,真有這麼容易?
【Soul Monday】外國人遷到日本鄉間,發挖新可能
原本在東京生活的外國旅遊業者,因武肺疫情遷到茨城鄉間生活,經歷令她發現原來日本鄉郊大有發展機會,更重新思考,未來可開發新穎又可持續的旅遊路線。
抗疫非常時期,全球反省房屋政策方針
武漢肺炎引發連鎖社會問題,各國都採取多項非常措施,如禁止業主因欠租而驅趕租客,或者為無家者支付酒店房租以作防疫隔離之用。這種確保人人有瓦遮頭的方針,令歐美輿論重新關注人民的住屋權利,再次正視房價持續上漲衍生的種種社會問題。
吉屋沒出售:樓房空置潮蔓延至東京都內
日本吉屋湧現的問題,數年前已引起關注,但至今未見改善,甚至從鄉下蔓延至城市。政府調查顯示,東京都內約有 81 萬戶空置房屋,7 成位處市中心的 23 區。多個高級住宅區所在的世田谷,更有 5 萬間荒廢甚久的樓房,淪為都內最大的「鬼房區」。
Irene Lee:一手樓?二手樓?哪個更為保值?
有評論說,過往香港家庭的「移民三部曲」 —— 移仔、移錢、移民,在 BNO 政策改變下合而為一。移仔(女),當然就是找個好學校;至於移錢,就是買樓,那麼應該買一手樓好,還是二手樓好?
Irene Lee:買英國樓,先要記住的兩個詞
開始研究英國物業的投資者,很快會發覺兩個少有接觸的術語 —— Freehold 及 Leasehold。在真正花錢投資之前,最好先了解兩者的含義,才會知道自己投資了甚麼,最終又會獲得甚麼。
方俊傑:逆權庄家 —— 就勇往直前吧
兩個生意佬,本來沒有甚麼鴻圖大計,要幹出甚麼驚天動地偉大事情,只不過看見不公義的地方,看不順眼,做了一些自覺應份要做的小事,洗濕個頭後,不能後退,只好繼續堅持,隨時代演變,結果燒出熊熊大火,牽一髮動全身,改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