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社會

|共5篇|

同情有價:流亡人士面對甚麼困境?

香港人素有移民經驗,但流亡海外卻是前所未見。加拿大學者 Ashwini Vasanthakumar 為流亡泰米爾人後代,她撰文分析流亡的複雜面向 —— 流亡領袖雖則代表原居地的異見聲音,但長期離家使他們與社會脫節,容易惹來「他不代表我」的批評;更無奈是國際對異地苦難同情有限,要贏得國際支持,流亡領袖無可避免要面對殘酷的「全球道德市場」競爭。

瑞士加入聯合國安理會 —— 中立的終結?

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中,五個常任理事國各擁有一票否決權,而合共 10 席、任期兩年,每年改選一半的非常任理事國席位,則是其他國家爭取的目標。安理會會議不時成為不同立場、不同意識形態國家之間的角力場,但到了在 2023 年,也許會有一個中立國家成為非常任理事國。去年 10 月,候選國瑞士向聯合國各特派團作簡介時,就以「為和平加分」(A Plus for Peace)為口號。但來自加拿大的駐紐約外交事務記者 Stéphanie Fillion 指,瑞士進入安理會,將與她的外交政策原則起衝突。

民主第一步:破舊聯合國,立新 D-10

國際聯盟(League of Nations)失敗,促成國際社會在 1945 年成立聯合國取而代之。國聯創辦人之一 Robert Cecil 子爵更在最後國聯閉幕大會上稱:「國聯已死,聯合國萬歲。」不過,全球運動 Now! 創辦人 Andrea Venzon 及 Colombe Cahen-Salvador 認為,現時全球民主持續受打擊,世界必須建立新的全球民主治理體系,應對專制大國的挑戰。

Moyashi:日本以外全部沉沒 —— 國際社會已經玩完

極權國家的終極形態不是對國內人民的完美監控,而是連外國的言行都在掌握之中。即所謂的外國只是我國之一省,雖然國家多於一個,但在實質意義上統治世界。當全地球只剩下日本具有話語權,日本就是全世界,外國勢力只是無牙老虎,聯合國也是個冠名組織。你不認同我的法案?誰管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