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床梳洗、早餐吃三文治、出門卻塞車…… 不少人會在夜深人靜時躺著回想是日經歷,回憶時,我們常按照發生的次序重構事件,但大腦如何做到順序回顧、連貫串起記憶,卻是科學謎團。法國神經生物學家 Leila Reddy 領導的研究團隊近日發表研究,就從腦部爬梳出負責記錄及回憶時間的神經通路(neural pathway)。
回憶
|共39篇|
以寫生凝住城市景貌 —— 畫家趙綺婷的「回憶圖書館」及「記憶若有限期」
有人選擇以攝影留住最美一刻,記錄風景、人和事;藝術家趙綺婷(Elaine)則選擇以水彩寫生的方式,描繪城市當下的面貌,凝住那瞬間的溫度。「回憶圖書館」及「記憶若有限期」展覽於 JPS 畫廊舉行,前者是她過往⼀年的社區紀錄和寫⽣⽔彩作品,後者則為其寫生作品的延伸,以壓克⼒為媒介的平⾯作品及⾸個雕塑創作。
藝術家們的密碼 ——「不可告人的話」
藝術家敏銳地觀看世界,並將其理解的事物與情感的堆疊融入作品之中。這次於藝穗會陳麗玲畫廊舉行的展覽,名為「不可告人的話」,當中展示了 13 位藝術家近年來的作品,包括蛙王、廖智恆、李紹忠、曾鎧婷、劉學成等。經過社會運動與病毒洗禮後,他們的創作會是如何?
「邂逅!市中森」:公共藝術與兵頭花園
近日,由康文署主辦,藝術推廣辦事處籌劃的「邂逅!市中森」藝術項目於香港動植物公園展出,他們邀請了 17 組藝術家及藝術團隊,從公園的歷史、集體回憶、文化想像及自然生態出發,透過不同媒介的藝術創作及即將舉行的活動,讓公眾重新認識香港動植物公園,發掘一直存在的美。
Moyashi:東京黑幫對香港黑幫 —— 買啲好食嘅啦,就嚟新年喇
電影成為了一個半真半假的時間囊,故事是假的,風景是真的。但今天看起來,故事其實很寫實,反而影像中的香港像假的一樣。
Percy Leung:緬懷昔日的又一城
今天的又一城已不見本文所提及的所有店舖,四周也是被「裝修」的痕跡,以及與環境格格不入的白色鐵欄。但每次經過九龍塘港鐵站,我總會緬懷當年與同學們「返學等放學」、在又一城無所事事、嘻嘻哈哈的美好日子。
懷舊:我們為何懷緬不曾經歷的舊?
面對崩壞的社會政治現實,愈來愈多人懷緬黃金時代的舊香港,當中更不乏年輕世代。未曾經歷那個時代的他們,究竟何以懷舊?美國神經科學學者 Felipe De Brigard 文章分析,類似的不解背後,往往牽涉對懷舊心理的錯誤認知。其實懷舊不必靠個人真實經歷,也未必令人意志消沉,甚至可轉化為龐大政治能量,足以改寫現實。
方俊傑:擁抱美好時光 —— 與時並進的懷舊之旅
懷舊是不能取代的大生意,有人選擇憑空想像出來的遇見海明威或希特拉之類的歷史人物,故事主角選擇演回自己:在 70 年代初遇太太的自己。
救世軍:肯定長者的生命故事與價值
這次,救世軍「香港安老院舍完善人生關顧計劃」舉辦「思前.想後」懷舊回憶展,與長者回味往日時光,藉此讓他們思考往後的人生。展覽將於 9 月至 12 月期間於計劃屬下的 15 間院舍巡迴展出,與長者回顧自己獨特的故事。
【Soul Monday】拒買玩具,專注親子相處時光
上網購物太容易,令人一不小心就花掉「冤枉錢」,買一堆中看不中用的商品。近年有不少人意識到這個問題,並發起網上主題標籤活動,像 #NoBuyYear、#NoSpendChallenge 等,承諾停止購物,及堅持使用已有的東西。近日英國廣播公司(BBC)訪問一位正兌現承諾的母親,她發現此舉的意外收獲,是為家中孩子創造出更難忘的回憶。
提防記憶騙徒:你的記憶不是你的?
不少父母愛跟子女訴說年輕時的「威水史」,當孩子的則總認為父母在說謊。近日「英國廣播公司」的專題報道指出,這種懷疑有一定的科學根據。「假記憶」現象十分常見,我們會自行或被誘導,在腦海中形成虛假的記憶,相信一些沒有發生過在自己身上的事。
鄭立:遊戲人間三百年 —— 人類的痛苦源自失去,直至我們忘掉我們曾擁有過
痛苦是因為我們有記憶,我們知道我們曾擁有過,所以才會痛苦。我在想,如果我是主角,再一次遇到那位神仙,我會要求多一件事,那就是可以封鎖或者忘掉部分的記憶,不過,如果我真的有這樣的能力,我是否捨得忘掉那些曾經的幸福呢?
阿拉丁、紅白機回歸:「懷舊」有何吸引力?
英國市場調查公司 Mintel 零售分析師 Chana Baram 指出,隨著人們在「美好舊時光」中尋找安慰,復古商品的數量近年激增。「這種現象過去常在服裝及打扮方面出現,但現時更多與懷舊產品相關。」
畢業禮上讀出學生名字的意義
每逢畢業禮,學生感受畢業的快樂之餘,還要花點時間聽一堆陌生人的名字。近年香港就有畢業生在自己上台後,與親友直接離場。「大西洋」雜誌解釋,校方在典禮上讀出所有名字,其實是基於尊重,頒予個人榮譽給每個學生。雖然感覺死板,但對於大學生以及其家庭來說,是一個求學生涯的圓滿結果及美好回憶。
回憶快樂能預防抑鬱?
最新研究發現,回憶正面的記憶或有助具童年逆境的年輕人,減低其患抑鬱症的風險。研究由來自劍橋大學及倫敦大學學院的團隊進行,日前發表在「自然—人類行為」期刊。
做人最緊要就係開心,哪種快樂最緊要?
TVB 劇集對白名言:「做人最緊要就係開心。」人人都想要快樂,但人人期求的快樂是一樣的嗎?諾貝爾獎得主 Daniel Kahneman 就區別快樂有兩種,一種是「在生活中的快樂」,即一時一刻的當下幸福經歷;另一種為「對自己的生活感到快樂」,即快樂的時光能得以記住,日後能夠回味。這兩種快樂,你在尋求哪一種?
為何聖誕歌讓人精神不健康?
這些年大家彷彿鬥早過節,往往未到聖誕,就已聽了聖誕歌上百遍。那些超市商場百貨店,從早到晚把經典的 Jingle Bell 到攞景的 Last Christmas 不停輪播,還真是煩不勝煩。別以為孤家寡人才會如此反感,多名心理學家也發現,過早聽著聖誕音樂,尤其是定時定候播放的話,足以摧毀你的精神健康。何以這麼歡樂祥和的音樂,能有如此可怕的破壞力?
6 項人生最大憾事
英國電視及電台節目主持人 Emma Freud 日前在 Twitter 發問,請各方網友說出各人最大憾事。她本以為所謂遺憾不外乎「太專注工作,沒有好好陪過家人」之類,結果收到超過 300 個回覆,無一談及這些。經過整理,她發現所謂人生憾事,來去大多不出以下 6 類。
陶傑:回憶的文學,記憶的政治
英國日裔小說家石黑一雄奪得諾貝爾文學奬,瑞典評審讚頌其作品對於人的回憶,人們如何學習埋藏傷心的記憶,有很沉痛的探討。文學就是回憶,英國詩人華茲華斯說,甚麼是詩?詩就是「在寧靜之中感情的憶拾」(Poetry is the emotion recollected in tranquility),而極權政治,是操作記憶,從而塑造歷史,掌控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