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辦公室營運商 WeWork 宣告破產後,共享辦公室市場未有因此完結,疫後工作模式的轉變,使僱主對共享辦公室仍有需求。其中共享工作空間營運商 IWG 就有意再拓展業務,其經營模式與 WeWork 有何不同?學者分析,未來可能有更多寫字樓業主看準市場空缺,加入這個行列。
共享辦公室
|共4篇|
WeWork 崩壞啟示錄(二):賺一元花兩元的豪奢創辦人
根據「金融時報」報道,WeWork 以每小時 21.9 萬美元的速度消耗現金,但營收根本追不上燒錢速度,幾乎每賺 1 元,就要花掉 2 元。這一秒拿到投資人的錢,下一秒就去開分店。
WeWork 崩壞啟示錄(一):偽裝成高科技的包租公
拜 Facebook、Amazon 等平台巨擘的成功故事啟發,當時的新創圈迷信一種成功方程式:燒錢瘋狂擴張,再用擴張換更多的錢。2010 年成立的 WeWork,正是誕生在這種氣氛之中。
WeWork 跌落神壇,大公司卻開始 WeWork 化
2019 年,共享辦公室 WeWork 以時髦裝潢、靈活空間,彈性租期和連繫社群作招徠,公司估值一度高達 470 億美元。同年,公司準備上市,人們卻開始質疑其市場發展,數週內,創始人兼行政總裁 Adam Neumann 卸任,公司估值降至 100 億美元,首次公開募股也被擱置。儘管神話破滅,甚至變成劇集話題,近來美國的傳統辦公室卻相繼「WeWork 化」,改頭換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