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nt Liang

|共106篇|

同性動物有親密行為,不等於同性戀?

雄性蟋蟀互相唱歌跳舞求偶、雌性日本獼猴成雙成對結為短期性伴侶、公饅頭蟹時有沉溺於馬拉松式性愛…… 人類一直以為,同性動物發生親密行為的話,牠們必然是同性戀,但美國有不少生物學家認為,這樣的想法或許只是人類的偏見,部分動物在同性之間尋歡的理由錯綜複雜。

國家形象低落,該如何重塑?

上世紀 90 年代,哥倫比亞被視為「充滿毒品、綁架和殺戮」的國家;克羅地亞爆發時長 4 年的內戰,頹垣敗瓦隨處可見;盧旺達的種族大屠殺令人望之卻步…… 這些曾經歷低潮、醜聞滿佈和危機四伏的國家,現今已重回正軌,躍身成為世界旅遊熱點之一。扭轉國家形象絕非易事,「紐約時報」便嘗試分析它們的成功之道。

把信念化成金錢:美國的「紅藍」經濟圈

社會愈趨分化,「杯葛戰」便愈熱烈。香港有「黃藍」消費圈,美國也有「紅藍」經濟圈:Wrangler 和 Levi’s 同為美國著名牛仔品牌,近年因關注不同社會議題,掀起兩極化的消費選擇。前者被共和派(紅)擁護,後者受民主派(藍)支持,戰線更延伸至其他行業。

【無能政府】修路這回事,市民私了

有路的地方,就有坑。孟買貴為印度大城市之一,路面凹坑問題讓駕車人士彷彿置身越野賽事,汽車受損事小,但交通安全事大。根據印度道路運輸及公路部(Ministry of Road Transport and Highways)統計,2017 年有超過 3,500 人死於路面坑洞所致的交通意外。修橋補路迫在眉睫,政府卻投閒置散,兩名小市民難以忍受,於是自發上街補路。

人臉識別爭議,下一站……法國?

法國政府擬在明年春季前推出手機應用程式 Alicem,讓市民透過人臉識別系統登入使用接近 500 個政府網絡資源,倘若成事,法國將是首個在政府服務上運用相關技術的歐盟成員國。然而,有公民權益組織擔心,當局是打著「方便大眾」的旗號,侵犯個人私隱,藉以監控國民。

「別再勸我外向」內向者的 5 大優點

不少人認為積極外向是理想人格,嚮往高朋滿座,成為萬人迷,研究亦發現外向的人更為快樂。然而,這並不代表內向者一無是處,更不要經常對他們說「外向一點吧」。內向者沒有野心,深知自己的生命已經「非常富有和圓滿」,美國晨間新聞及清談節目 Today 嘗試為內向者平反,指出其值得借鏡的地方。

【善則延年】惡人比較短命?

人性善惡之說,古今中外議論紛紛,不過,人人皆知善良好,醜惡壞,這是普世認同的價值。然而,善良又有甚麼回報呢?有說法指「上帝讓好人成為好人,就是最好的獎勵」,充其量是心靈慰藉,實際上又有何作用?美國近日就有大學研究團隊指出,善良有助延年益壽。

中法「藝術館外交」,展品難逃撤回命運

法國總統馬克龍近日訪華,行程之一是為龐畢度國家文化藝術中心上海分館揭幕式。法國以藝術館建交的做法,早在十多年前便被批評是利用藝術推銷政治和謀利,但近年開放的阿布扎比羅浮宮和龐畢度中心馬拉加分館都口碑良好,並無惹起爭議。藝術輸出漸見成效,輪到中國卻稍有阻滯。

派錢已過時?意大利小鎮送房吸移民

「人去樓空」是近年歐洲鄉郊地區的普遍問題,為鼓勵入住、生育、移民,各國小鎮不惜砸重金,以經濟誘因作招徠。意大利尤為積極:在洛卡納鎮,遷入者每人可得 7.8 萬港元,每名新生嬰兒也有 7,800 元的補助;在莫利塞區,新移民在 3 年內可獲 22 萬元津貼;卡姆馬拉塔鎮更為「豪爽」 —— 免費送獨立屋。

為何總是不似預期?小心「規劃謬誤」

大至政策,小至功課,設定死線都是合乎情理的事。「大限將至」的壓迫感、逾期的懲罰有助推動工作,有人早早完成、免除憂慮,有人卻臨渴掘井,甚至在限期過後才將事情辦妥。此舉看似比 deadline fighter 更為差勁,但英國廣播公司文章指出,這未必與工作能力有關,而是太有自信地將死線設得過早。

中國最新泡沫經濟:「炒鞋」

物以罕為貴,限量發售的商品令黃牛市場興旺不衰。中國內地炒賣風氣持續,外來商品翻價過百倍,叫人趨之若鶩。但「槍打出頭鳥」,天價物品引來中國央行批評,警告「炒鞋」有重大危機;「華爾街日報」更撰文指,中國「炒鞋」行業已形成泡沫經濟,隨時一觸即破。

創傷,也會「傳承」?

暴力、性侵、血腥場面……任何人性黑暗、顛覆良知之事,皆有可能造成創傷性壓力後遺症(PTSD),心魔纏繞不去,生活備受困擾。部分人或許只有短暫影響,但英國「衛報」引述專家報道指,家長的創傷後遺症「傳染」給子女的跡象日漸增加。上一代的陰影,下一代銘記於心,繼承傷痛、壓力和憤怒。

德國政黨「自我訪問」成風,記者地位岌岌可危?

每近選舉,候選人除了加緊宣傳政綱,往往會出席論壇、接受訪問,以增加曝光率。不過,近日德國總理默克爾一段受訪影片在國內引起討論,爭議點和她的言論無關,而是主持人的身份 —— 同屬基督教民主聯盟(CDU)的議會黨團領袖布林克豪斯(Ralph Brinkhaus)。自己人訪問自己人,令「德國之聲」不禁質問:「誰還需要記者?」

拒跟黨走,在家自學的中國學生

在家自學(home school)是一種非主流的教育模式,在西方較為普遍,放眼中國則鮮有聽聞。不過,「看不見不等於不存在」,2017 年,北京有智庫組織估計,全國約有 5.6 萬名學生接受在家教育,比 2013 年的數字增加 3 倍。英國「經濟學人」記者走訪內地多個城市,報道在家自學者在中國的掙扎。

延遲中學返校時間,是福是禍?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上週初通過一條史無前例的法案,將初中和高中學校的上學時間,分別定為早上 8 時和 8 時半後,並在 2022 年 7 月 1 日起試行 1 年,觀察成效。近年有不少研究指,延遲上學時間可改善青少年的健康和學習質素,甚至能節省國家開支,但這個以學生利益出發的「善舉」,仍有隱憂。

正義是「死罪」?羅馬尼亞護林者的悲歌

羅馬尼亞是擁有最大原始森林面積的歐洲國家,珍貴的原木資源吸引不法分子前來伐木換金,他們既謀財,也害命。日前,護林員 Liviu Pop 在匯報非法伐木時遭槍殺身亡,成為近月第二宗護林員執勤時被殺的個案。守護者魂歸天國,奪命者逍遙法外,正義招致悲劇,難道漸成常態?英國廣播公司(BBC)就此作專訪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