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山

|共50篇|

日本何時出現「家庭」?

日本的「家庭」是甚麼時候被發明呢?自古以來?因為有武家更有大名,歷史書中戰國時代總是哪一家在打哪一家。但大家都忽略了一個事實:日本平民直到明治初年才獲批准擁有姓氏。「家庭」對於一般日本人,是明治開國才被發明的概念,屈指算起來才百多年的歷史。

售樓廣告的哲學

回望 6、70 年代的日本售樓廣告,住宅商品化的過程,某程度是「家庭」商品化的過程。透過銷售住宅的「空間」,連帶將「理想家庭」的印象一併輸出滲透到社會中,建構出以「家族」與「職場」二元空間為核心的社會現實。

日本經濟發展如何影響住宅結構?

最諷刺的是,支持這個家庭住宅空間想像的男性,自己並不存在於裡面。建立在住宅上的家族空間似是日本藝術品「箱庭」一樣,是個費盡心思維持的理想空間。最美好的一瞬間是在外面、透過個人感官發現,從內部滲漏出燈光、飯香、孩子的笑聲,而自己始終身處外部,作為觀察者欣賞。

推崇「自我責任」的日本,核災後釀成更多悲劇

災難當前,走或留彷佛都是個選擇,但在 2011 年福島核事故發生之際,「避難」不是一個有充足時間去冷靜思考的問題。在對無形的核輻射恐懼下,大家都有不管如何先離開的想法,網上甚至有人批評居於福島,又沒有離縣避難的父母是「殺人者」。

要與西方接軌,明治從「時間」開始

回首明治的歷史,改曆一方面是日本 20 世紀初所經歷的造國運動之一。明治 5 年 11 月 9 日,日本政府在毫無事前通知下,廢除既行的太陰太陽曆,改用西方的太洋曆,翌年發行的曆表中所記的年份是「神武天皇即位紀元二千五百三十三年 明治六年 太陽曆 東京時刻」,其以東京為代表,置於西方基督信的紀元年份計算中,但卻換算成日本天皇的政治權威。

「真理使我們自由」:真‧日本圖書館戰爭

二戰結束後,戰敗的日本被美軍佔領,管治權由駐日美軍代行,其中一項重要任務是在日本推行民主。民主的首要條件是創造出「公民」的概念,而培養現代民主社會,「公民」的其中一項不可或缺的要素是「普及知識」,知識的普及除了有賴義務教育外,還需要資訊的公平公開。那麼,如何在令知識在民間普及起來?這就要依靠圖書館了。因此,美國說日本要有圖書館,日本的公共圖書館就出現了。

東京貧民幽谷:看不見就不存在了

由 60 至 80 年代,「寄せ場」內黑幫與勞動者爭鬥等原因暴動頻發,但始終都存在。警察不會取締「山谷」等地,因為那裡被當成「貧民回收場」,將所有「低端人口」趕進裡面,繼而達至隔離效果。外面是文明的國際都會——東京;裡面是不屬於日本現代文明的野蠻風景。簡單說就是將社會問題分離,只要看不見就不存在了。

無法擺脫歧視的日本木下川

木下川(即今天的東墨田)位於淺草東北、隅田川與荒川流域之間。由淺草出發,距離不過十分鐘車程,是現今日本少數的皮革集中生產地,其中豬皮革加工佔日本全國生產量八成多。雖為國內皮革主要產地,居民由明治年代開始,一直受盡外界歧視。身份低微的部落民,即使戰後仍無法擺脫社會的冷眼。

「非人」生活:日本最低級社群

有說日本江戶時代人分士農工商四級,但其實還有一級:部落民。部落民可以再細分社群,如「非人」、「穢多」等,因應地區之差,稱謂亦有異。其共同點是都受一般社會大眾歧視,居住區域基本被隔離,遠離城市中心及一般大眾的村落。部落民除行乞外,以處理動物屍體的產業,如肉類屠宰、脂肪加工、皮革生產等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