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理小說「13.67」中,有以電腦讀取人腦的意識來查案的情節。來自赫爾辛基大學(University of Helsinki)的研究團隊就研發出一種被稱為「大腦外判」(Brainsourcing)的新技術,讓腦電圖掃描與人工智能合而為一,務求直接從人們腦袋中抽取影像和喜好。
Judy Wudy
|共76篇|
海上耕種,或成糧食危機救星?
根據 2015 年一個研究,由於土壤侵蝕,在過往 40 年,世界整整失去了 3 分 1 可耕土地。海平面因氣候變化上升,本用以灌溉農地的河流與地下水源被鹽入侵;根據 2014 年數字,每年因此損失之農作物估計價值 273 億美元。隨著氣候變遷加劇,這個數字相信只會一直上升。若無法逆轉大勢,改為在海水上種田或引進鹹水植物,又是否可行?
你的社區如何,你的孩子也必如何?
成長環境會影響健康,可謂不爭事實,但其影響或比大家想像中深遠。英國一個研究就長期追蹤國內 1,619 名兒童,發現在貧窮社區長大的孩子,有不同的基因表現方式。即使外表看來無異,健康威脅卻早已植入體內。
年長但不一定老?靠眼掃描檢測生理年齡
每個人年齡都會隨時間增長,但身體衰老的速度卻不一樣。科學界多年來都未能找到統一測量身體退化程度的方式。來自波士頓大學醫學院的研究團隊,近日研發出一種眼睛掃描器,只要對眼部晶體進行光學檢測,就能得出生理年齡,令追蹤活人的衰老過程變得無痛又簡單。
番茄基因變異,改變未來餐桌?
科學界對植物基因變異的理解向來相對淺薄,霍華德 · 休斯醫學研究所的 Zachary Lippman,就決定帶領團隊研究番茄基因圖譜。科學家對其基因組進行剪輯,把基因圖譜中的長序列複製、刪除、移動、插入,以觀察變異的效果。
微電流治療的未來:磁電推動,微創植入
現時神經電刺激儀器大多以電池推動,外形笨重之餘,往往要開刀植入;近日,美國萊斯大學團隊就研發出一種以磁力推動的微型神經電刺激器,除了不必外接電池、植入過程亦能微創完成,有望令微電流療法變得普及又輕易。
進化論:人類的聰明腦袋,源於陸上生活?
同在物競天擇的環境中生存,海陸進化史又一樣長,為甚麼大多陸地生物比海洋生物聰明?又有甚麼因素,令人類的智商超越其他物種?美國西北大學研究團隊發現,必須在複雜景觀打獵的生物,或贏在腦部演化的起跑線上。
白首?罷手?為何上一位不釋懷?
不少相處不順的情侶,一直離離合合,無法逃脫又愛又恨的輪迴。在美國,3 分 2 大學生曾經在分手後復合,一半人仍然跟前度繼續性關係;3 分 1 同居情侶及 5 分 1 夫妻曾經歷離合。分手時如此堅定,為何各散東西後,卻總難以忘記舊情人?若被分手,想要拋開舊愛好好生活,又應該怎樣做?
悉尼漸成澳洲可卡因之都?
曾幾何時,在澳洲只有極少數有錢人能負擔得起可卡因這種昂貴毒品,僅有的貨源亦質素平平。但時移世易,在過往 10 年,可卡因的供求同時大幅上升,漸漸成為地下毒品市場最常見的商品。這個南半球大國對白色粉末的狂熱,到底從何而來?
克服畏高,從何開始?
對高度抱持警覺,是人類自我保護的天性;若在安全情況中,這種恐懼仍然令人心跳加速、頭暈噁心,就有可能會妨礙日常生活。好消息是,畏高並非完全無法克服,其中一個方式是從心理學角度出發,讓畏高人士逐步習慣「居高臨下」的感覺。
能力陷阱:Xerox 曾可以比現在更偉大?
一家公司能否成功,取決於兩種能力:盡用現有資源,以及發掘新出路。這兩項能力同樣需要投資大量資源,有時甚至互相衝突,以管理學家的角度來說,如果一家公司能平衡兩者,其組織就屬「兩手俱利」的結構,是長久成功的通行證。而能力陷阱的啟始,往往就是忽略創新。
純素潮流新一頁:植物製海鮮?
現代畜牧業除了帶來大量碳排放,亦有侵害動物權益之嫌,使愈來愈多人願意嘗試植物製素肉。不過,現代漁業中,過捕、勞工人權等問題同樣嚴峻,海洋污染又帶來食安疑慮,素海鮮會否就此成為下一個飲食趨勢呢?
全無副作用的逆齡減肥丹,有望誕生?
過胖問題困擾全球 39% 成年人,心血管病、糖尿病、脂肪肝都是健康大敵。但改變飲食習慣、多運動,對許多人來說都絕非易事。能不能吞粒藥丸就自動減重?美國維珍尼亞理工大(Virginia Tech)的研究團隊就研發出一種消脂分子,除了成功替受試老鼠無痛減重,還有望治療多種慢性病。團隊希望盡早把研究結果套用至人類身上,令減肥成為輕鬆事。
與其網上教學,不如休學一年?
多彩多姿的群體生活、可供自由追求學術知識的豐富資源 —— 大學生活,遠不止坐在課室中聽講。為阻止武漢肺炎疫情擴散,劍橋、加州大學等多所學府決定本學期改為網上授課,不少新生就對如此開展大學生涯有所遲疑。學生在中學畢業後騰出一年空檔體驗生活、尋找路向的做法,本來就日漸流行,在大學教育無法如常的當下,休學年是否更佳選項?
哥斯達黎加:要成零碳傳奇,先從交通做起
不過,哥斯達黎加雖然自詡世界減碳實驗所,該國擁車率卻為拉美第 3 高,而且有上升趨勢。首都聖荷西市中心的繁忙時間車流量,自 2015 年來已上升逾 4 成,城市急促擴張,對交通的需求只會有增無減。因應武漢肺炎疫情,當局為控制人流頒佈汽車管制令,城市空氣霎時變得清新。一旦恢復常態後,這個國家又有甚麼板斧?
跌出社會外的性工作者,如何捱過武肺時期?
社交隔離政策下,社交場所只能關門抗疫,當中包括脫衣舞廳及妓寨。但性工作者仍得繼續生活,若要營業,就要冒染病和罰款的風險;拒客人於門外,則要為生計發愁。無論是在先進國度還是發展中國家,他們的生活同樣困難重重。
疫情穩定後,泰國何時開放旅遊業?
各地因應武肺疫情封關,靠旅遊支撐經濟的國家首當其衝。歐洲各國打算於暑假開關迎客,日本亦逐步重啟旅遊業。同為旅遊大國的泰國,卻堅持抗疫為重,最快都要數月後才容許遊人到訪。要繼續封關防疫,泰國人如何自強,以便日後走更遠的路?
重新認識城市:採著野菜去旅行
各國因應武肺疫情封關,大眾能搭飛機出遊的日子仍然遙遠。如何於所住社區尋找旅行的感覺?在歐美,有民眾就選擇出門採野菜,讓天然的美味帶自己到處冒險。搜集野果是人類祖先賴以生存的技能,到了現代世界,這種做法仍然可行嗎?
團隊默契,始於覺察同伴情緒?
這樣的場景,大家都應該不陌生:共事之時,大家就雞毛蒜皮的事唇槍舌劍,卻沒有人能指出此爭論為何重要。來自比利時的人事管理顧問 Smaranda Boros 形容:「大家都以為自己就工作以事論事,但你能察覺到房間內正蘊釀某種情緒。」縱然目標一致,但人人做事手法不同,如何讓一個團隊運作更順暢?專家表示,只要成員能互相覺察和顧及對方感受,就能改善團隊表現。
對抗全國四代人抑鬱良方:老太太
津巴布韋人熬過了羅德西亞叢林戰爭、80 年代的連串屠殺,但政經環境到今天仍然不穩。當地流行這樣的黑色幽默:「我們歷經整整四代心理創傷」。國內抑鬱病患甚多,但這個人口逾 1,600 萬的國度,只有 12 個註冊精神科醫生,許多人求助無門。當地一名心理學家想出了一個自救妙法:積極訓練當地老太太,讓社群療癒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