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藍染,大家或會想起日本、非洲或中國等地的傳統手工藝,不過,製作藍泥染料的馬藍,早已活在香港過百年,跟鄉村傳統染布文化息息相關。環境生態藝術家郝立仁(Benjamin),過去幾年研究本地馬藍的成長故事,籌辦「源山手染」藝術項目。
彭碧珊 食農滋味
|共9篇|
彭碧珊:本地洛神花造醬,酸酸甜甜好開胃
去年秋天,這批產自元朗河背農圃的洛神花,長出結實飽滿的花萼。過百斤的收成,配上檸檬汁和冰糖一同加工,煮出 200 樽惹味的果醬。策劃產銷果醬的「香港生活發展基金」(SEED)希望,籍此增添農產食用價值,讓大眾一同發掘在地農產的獨特滋味。
彭碧珊:花農有感市場式微 —— 望經歷成書,定格珍貴本地史
「希望大家知道,香港有人種花,我哋嘅鮮花質素靚過許多進口貨。」信哥邊說邊抱起一大束劍蘭在懷裡,笑到見牙唔見眼,自信滿滿地說。
彭碧珊:菜園成大自然教室 —— 80 後農夫阿占轉型記
近年不少本地農場因城市化發展,面積大減,有農青本著繼承家業的決心,將生產型農場轉往教育型延續下去,80 後廖鴻章(別名「阿占」)便是其中一人。
彭碧珊:葉曉文「隱山」荔枝窩 有機造梘迎新年
作家葉曉文,過去 2 年搬到荔枝窩,一邊經營「隱山」農場,一邊從事創作教學。以往她透過細膩筆觸,展現栩栩如生的自然景貌。在新一年,她計劃推出時令產品,如參考客家傳統,將喻意驅走霉氣和潔淨肌膚的碌柚葉、石菖蒲和艾草,造成肥皂,讓生活節奏急速的都市人,體會在地節慶文化,抹掉疲態賀新歲。
彭碧珊:開拓產銷之路 復耕者聯盟的冬日本地菜單
5 年前,農青 Billy 加入農業組織「復耕者聯盟」,5 年後,年僅 26 歲的他已挑起大樑,在打鼓嶺週田村經營 4 萬呎農場,種出來的過千棵高麗菜,比蘋果還要甜!面對銷售這一關,他並不孤單,在該組織創辦人葉子盛帶領下,Billy 與幾位農青合力開拓本地菜產銷一環,不僅親自落區到超市開檔賣菜,亦推介與時令白蘿蔔一同享用的冬日食譜,務求讓本地菜更易「入屋」。
彭碧珊:以味道連結城鄉 —— 種薑人 Rebecca
薑有驅寒、抗發炎及抗氧化等功效,廣受大眾喜愛。然而,要種出薑辣素夠濃的「老薑」,得花至少 9 個月。相對 3 個月便長成的葉菜,薑一年通常只有一茬收成,計算成本效益,本地農夫多以聊備一格的心態,闢出一小片農田種薑自用。Rebecca 卻是少數種薑銷售的生產者,過去一年,她培育了幾款薑,又研製薑糖及生曬薑片乾,農曆新年將至,她忙於將收成交給小店研發薑汁年糕。
彭碧珊:炮製香港蘿蔔糕,小店與本地農夫「拍住上」
3 年前,一班農耕組織牽頭,連結生產者、食品加工場、餐廳及小店,嘗試搭建上下游生產線,這個名為「香港蘿蔔」的項目,今年繼續舉辦。筆者走訪項目協作者之一的「三點水料理」負責人 Ben 和 Nicola,看看他們如何將清甜多汁的遲水蘿蔔,製作成美味的蘿蔔糕。
彭碧珊:中日咖啡農的港產咖啡夢 —— 望能世博飄香
置身 2 萬呎的粉嶺咖啡園,中日咖啡農金啟文,將下半生投入栽種港產 Arabica 咖啡豆。見她雙手捧著新一茬的出產,像抱著剛出生的嬰兒般,喜上眉梢。剛過去的周日(18 日),她廣邀友人和農場義工來品嚐咖啡,希望終有一天,能把香港咖啡豆帶到日本,參與 2025 年的大阪世界博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