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lly Tong

|共1097篇|

香港戰後第二波移民潮:1967 年左派暴動

香港常被形容是一座沒有根的「浮城」,過去數十年,很多人逃難過來,不少人安居不久又再漂泊遠方。二戰後到 97 前,香港曾經歷三波移民潮,第一波是 50 年代的農業危機,新界原居民外遷謀生;第三波是 80 年代香港前途問題與中國的八九學運,令市民人心惶惶。而在此中間,香港也曾爆發一波移民潮。

老政客未竟之夢:細說英國城市的良性競爭

10 月 15 日,英國下議院議員顏敏時爵士(Sir David Amess)在雅息士郡會晤選民期間,慘遭刺殺身亡。他公職生涯足足長達 38 年,生前一大心願,是爭取把郡內市鎮濱海紹森德(Southend-on-Sea)升格為城市。最終,經過公眾聯署及跨黨派議員開腔支持,英國首相約翰遜在 18 日正式宣佈,升格的請求已獲英女王首肯。就讓我們認識這個英國最新城市,同時了解背後的行政區域劃分制度。

香港戰後第一波移民潮:1948 年英國國籍法

根據統計處在 9 月份提供的數字,香港年中人口數字僅約 739 萬,比去年同期減少 1.2%,即 9 萬多人,顯示一場浩大的移民潮或已展開。香港自 1841 年開埠以來經歷過無數劫難,當中亦出現過不止一次移民潮。其中在 40 年代末,香港剛經歷日本侵略,社會百廢待興,同時又準備經濟轉型,農民難以維生,此時適逢英國修改國籍法,不少港人於是離鄉別井謀求生計。

合成生物學:改造生物來挽救地球?

第 26 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於 10 月 31 日,正式在蘇格蘭格拉斯哥展開,這次會議雲集了各國政商和學術領袖,共同商議應對氣候變化的策略。除了節能減排外,有人主張以嶄新科技來解決環境問題,當中一個甚具爭議的技術是合成生物學(synthetic biology)。在 10 月,權威科學期刊「自然」就刊登評論文章,剖析背後的原理和爭議。

神秘喵星人:黑貓為何會象徵不幸?

每到萬聖節,除了通街很容易見到南瓜和驚慄片cosplay,偶爾也會見到可愛的黑貓裝飾。黑貓明明外表高貴,理應人見人愛,可是在西方文化中卻慘成厄運的象徵,傳說只要黑貓從一個人面前走過,就會有倒楣事降臨到那人身上。福坦莫大學的倫理學教授 Elizabeth Yuko 就撰文分析背後的成因。

廉價怪談:鬼怪故事如何提高維多利亞時期識字率

一年一度的萬聖節又到了,除了參加化妝派對,有人會選擇與朋友一起看驚慄片、講鬼故應節。從古到今,鬼魅傳說為無數藝術家、文學家提供了創作靈感,但卻總被視為難登大雅之堂的通俗文化,甚至覺得情節會教壞兒童。文化網站 Atlas Obscura 就為維多利亞時期英國的廉價怪談(Penny Dreadfuls)平反,指其能夠激發小孩的閱讀興趣,推高識字率。

納粹時期的聖經:耶穌變成雅利安英雄?

宗教可以凝聚人心,感染群眾,成為社會變革的推動力。於是,信仰自由亦成為一些極權國家的大忌,有時候政府會直接鎮壓、查封教會,也有時候會重新詮釋教義經典,把其影響力化為己用。在納粹德國時期,基督教依然擁有龐大勢力,納粹黨以及一班神學家就再寫耶穌的故事,把他塑造成一位反猶太的雅利安英雄。

美軍無人機空襲:長達二十年的戰術失敗?

隨著科技進步,一眾軍事強國動用的士兵也愈來愈少,取而代之的是各種高科技產品,其中包括普羅市民很常聽到的無人戰機。在 2001 年 10 月 7 日,美軍首次用無人機空襲阿富汗的塔利班據點,至今剛好 20 年,而且美國今天的對手依舊。「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就刊登文章,批評以無人機空襲是失敗戰術,花了很多人力物力,也做成大量平民死傷,卻未能收到軍事效果。

孤寂長夜:為何我們特別容易在凌晨三點醒來?

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類似的經歷 —— 無緣無故在凌晨三點醒來,滿腦子都是奇怪的念頭,整個人充斥負能量,會責備自己,又或者怨恨周邊世界。可是當晨光出現,那些可怕的想法又會隨之消失。為甚麼人特別容易在三點醒來,又何解在那個時候特別消極?斯威本科技大學心理學教授 Greg Murray,就在學術網站 The Conversation 撰文拆解背後成因。

肉類消耗量急降:英國會否邁向素食大國?

由於人類在飼養牲畜的過程中,會釋放大量溫室氣體,西方國家近年愈來愈多人推廣素食,認為此舉既環保又健康,還可以避免殺生。今年 10 月,權威科學期刊「刺針」刊登了一份研究報告,指出英國的人均肉食量在十年間大降 17%,其中一位作者、牛津大學健康行為學家 Cristina Stewart 就在學術網站「對話」剖析上述現象。

文法無用?60 至 80 年代英國的去文法英語教學

學習英文其中一個最困難的地方,是要牢記各種文法規則,無論是使用情態動詞(modal verb)、區分時態(tense),還是選用合適介詞(prepositions),皆令很多人大為頭痛。而其實英國人也懷疑過教授文法的必要性,在 1960 到 1988 年,英國學校就曾經以去文法的方式教授英文。最近,蘭卡斯特大學語言學教授 Willem Hollmann 就於學術網站「對話」,講述當時的教育方式對今天英國的影響。

失敗國家下的囚權問題:血腥的南美監獄暴動

當一個地方法治得不到保障,囚犯就成為弱勢之中的弱勢,可能受盡各方勢力欺凌。9 月 28 日,南美國家厄瓜多爾的海岸監獄(Litoral Prison)爆發嚴重暴亂,有至少 118 名在囚人士遇害。類似事件在南美國家時有發生,布里斯托大學的國際法教授 Malcolm Evans 就在學術平台 The Conversation 分析背後原因,並喚起對囚權問題的關注。

匯通天下:中國人何以跑到尼日利亞開銀行了?

中國近年矢志拓展在非洲地區的影響力,例如透過貸款和基建項目,獲取珍貴天然資源,進佔當地龐大的市場,並解決國內勞動力和生產過剩的問題。直到 2019 年,中非貿易額高達 2,000 億美元,非洲中資企業超過 1 萬間。即使中國近年受債務問題困擾,亦無改對外國策,雜誌「外交家」近日就刊登評論文章,分析中國的下一個目標:非洲的金融體系。

早在哥倫布遠航之前,南歐人已知新大陸的存在?

小時候常識課都會提到,一代探險家哥倫布在 1492 年率領西班牙船隊向西方遠洋航行,最終「發現」了新大陸,亦即今天我們熟知的美洲大陸。近數十年來,其實有大量考古證據挑戰上述觀點:早在 10 世紀末,北歐維京人已經由格陵蘭,抵達今天加拿大的紐芬蘭一帶並建立聚居地。於是歷史學家進而想考究,究竟南歐人會否一早已知美洲大陸的存在?相關討論今年終於有新突破。

美國人為甚麼爭取把亂過馬路除罪化?

從幼稚園開始,我們就學到亂過馬路有可能會釀成交通意外,是極不負責任的行為。在香港,亂過馬路有可能違反「道路交通(交通管制)規例」,可處罰款 2,000 港元。可是美國近年反其道而行,多個州份嘗試把亂過馬路「除罪化」(decriminalize),彭博社就有專題文章分析背後原因。

英國扶貧新方向:大幅調高最低工資?

香港作為全球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勞工權益問題卻一直為人所詬病。2010 年香港才立法通過最低工資,現時金額為每小時 37.5 元;而在港人熟悉的英國,最低工資現為 8.91 鎊,接近香港的 3 倍。當地報道指,英國很快會將金額進一步上調到 9.42 鎊;不過民間很多人仍然未滿足,現時就有聲音要爭取以 15 鎊為最低工資。

殖民時期的經濟考量:香港天文台為甚麼不叫氣象局?

兩場八號風球,令香港天文台再次成為全城焦點。根據其官方網頁,香港天文台是一個「負責監測及預測天氣、並就與天氣有關的災害發出警告的政府部門」。在很多地方,例如英國、澳洲和台灣,這類型天氣監測機構稱為氣象局(Meteorological Office)而非天文台(Observatory)。香港天文台之所以有此獨特名字,或與其歷史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