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lly Tong

|共1097篇|

通往真正的快樂,先脫離「毒性正能量」?

近年,各國興起一股正向正念熱潮,有各種各樣的心靈書籍和思考訓練課程,鼓勵人們要追求積極人生,凡事以樂觀態度看待眼前問題。可是,過分強調正向思維,有可能造成反效果;墨爾本大學心理學教授 Brock Bastian 和澳洲聯邦大學的心理學講師 Ashley Humphrey 在學術網站 The Conversation 撰文,講解正向思維甚麼情況下會淪為「毒性正能量」(toxic positivity)。

1981 年金馬獎最佳男主角:譚詠麟

香港導演周冠威的「時代革命」勇奪第 58 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同樣以社運為主題、香港導演羅卓瑤則憑「花果飄零」收獲最佳導演。金馬獎是華語電影界最高榮譽之一,而在 40 年前的 1981 年,一位港人熟悉的歌手,雖然非影壇常客,卻憑藉反共影片登上金馬影帝寶座,該作品更因辛辣批評文革而被禁多年,那位主角就是近期新聞紅人譚詠麟。

戰火中的香港:八國聯軍篇

香港誠品上架「八國聯軍乃正義之師」一書,結果招來「大公報」、「文匯報」口誅筆伐,指涉嫌違犯國安法。1900 年爆發的八國聯軍之役,被認為是中國現代史重要一頁,清政府喪權辱國的表現,加上極為嚴苛的「辛丑條約」,大大加速清政府的衰落。那一年,香港已經是英國殖民地,故在整場戰役中扮演著微妙的角色,「香港軍團」(Hong Kong Regiment)亦有參與其中。

戰火中的香港:第一次世界大戰篇

談到香港戰爭史,民間會更多討論第二次世界大戰,華洋軍民齊心抗日的故事,每年和平紀念日和香港重光日,都會有市民發起活動悼念護港烈士。在此之前,香港其實也經歷過很多場難關。上世紀 10 年代的第一次世界大戰,香港雖然沒有直接被襲擊,但就有軍民參與戰事。

愛因斯坦成功背後的男人:瑞士工程師貝索

今年 11 月 23 日,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手稿在法國拍賣,並以 1,170 萬歐元成交,有傳買家是香港富商李嘉誠。這一份長達 54 頁的手稿,由愛因斯坦與一位瑞士機電工程師貝索(Michele Besso)共同撰寫,並由後者保管。今天,愛因斯坦已是史上最知名的科學家,其畢生摯友貝索的故事,卻似乎被世人遺忘。

創新與競爭法:美國制霸科技戰的重要板斧?

中美新冷戰愈演愈烈,兩國在一些關鍵領域上正面交鋒,特別是科技研發。今年 6 月,美國參議院跨黨派大比數通過「創新與競爭法」(U.S. Innovation and Competition Act),授權聯邦政府動用約 2,500 億美元撥款,提升美國在人工智能、量子計算、半導體製造等各高端技術的競爭力。哈佛大學的創科政策專家 Julia Voo 就在「東亞論壇」撰文,分析該法案會發揮甚麼作用。

維基百科,比學術期刊更有認受性?

在香港,很多大學和中學老師都會教導學生,做功課時不要引用維基百科,因為該網站不是「正統」、「可信」的知識來源。可是,多年以後,維基百科其實已經發展出成熟的審核機制。坎培拉大學教育學院高級講師 Rachel Cunneen 和傳播學副教授 Mathieu O’Neil 在學術網站 The Conversation 撰文,呼籲學界放下成見,盡快接受維基百科。

無鹽生活:印度原住民的食鹽替代品

食鹽不單是常見的調味料,用以提升食物味道,其含有的鈉亦是不可或缺的營養,提供身體所需的電解質,以及維持細胞外液和酸鹼平衡;可是過量攝取鹽分又可能會引致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都市人對鹽又愛又恨,長居於深山的印度原住民阿帕塔尼(Apatani)部落則難以獲取食鹽,卻又意外開發出一套無鹽生活,以天然灌木作替代。

野豬的故事

11 月 9 日,有輔警被野豬襲擊,三天後漁護署大舉抓捕並「人道毁滅」野豬,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很多名人發聲呼籲署方要尊重動物的生存權。特首林鄭月娥聲稱作為「負責任政府」,就要顧及市民,「如果有野豬橫行,就要將佢毀滅」。其實早在遠古時期,野豬已經被寫入各種神話傳說之中。

動物解放哲學大師:彼德辛格

近日,香港漁護署大舉抓捕和獵殺野豬,令很多市民嘩然,香港野豬關注組就怒斥政府以麵包誘殺野豬,手段「全世界最卑劣」。推廣動物權益、講求城市與自然萬物共和,基本上已是發達地區的大勢所趨。要談論這一波思潮,就不能不提一位 20 世紀哲學大師、現任普林斯頓大學生物倫理學教授彼得辛格(Peter Singer)。

飽歷獨裁酷劫:印尼「小香港」山口洋

印尼是全球人口最多的伊斯蘭國家,最大族群是爪哇人。華人只佔人口 1.2%,但在某些印尼地區,華人卻佔大多數,山口洋(Singkawang)就常被稱為「婆羅洲的香港」。當地沒有像香港般繁華的城市面貌,卻在飽歷獨裁酷劫、排華浪潮之後,仍然屹立不倒,保留了獨特的身份認同。

新巴爾幹危機:波黑面臨分裂?

巴爾幹地區扼守貫通歐亞的通道,有極重要的戰略價值。可是,該區的民族和宗教矛盾向來十分尖銳,故此亦有「歐洲火藥庫」之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引爆地,在冷戰後亦歷經了血腥的南斯拉夫內戰。到近日,巴爾幹局勢再次受到全球關注,事關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簡稱波黑)正面臨一場分裂危機,有評論擔心或會引發血腥內戰。

要鼓勵環保,請先讓大商家分擔回收成本?

近年,市民的環保意識愈來愈強,會願意在日常生活多做幾步,把廢物拿去回收。可是當大商家依然不斷製造過量包裝物品,即使個體散戶如何努力,仍不足以解決問題。「彭博社」就撰寫專題報道,講述美國多個州份如何嘗試立法,讓生產商一同承擔回收成本。

「長途跋涉赴月球,但最震撼的,是我們的故鄉。」

當被問及地球的外形,你我大抵都有些概括的印象:圓形、藍色⋯⋯ 可是,這個今天看來的「常識」,其實得來不易。1972 年 12 月,美國阿波羅 17 號登月任務期間,拍下可能是人類史上最重要的其中一張照片「藍色彈珠」(Blue Marble),首次清晰、完整地捕捉整個地球。中央蘭開夏大學史學家普爾就在學術網站 The Conversation 回溯這段科學史,以及地球攝像對環境保育的意義。

岸田文雄的新經濟政策:空中樓閣的口號?

在 10 月 4 日,岸田文雄正式宣誓成為日本第 100 任首相,並成功帶領自民黨在月底的眾議院選舉大獲全勝。由競逐自民黨總裁到眾議院選舉,岸田文雄一改過去溫和形象,大打十分進取的「新資本主義」牌,提倡財富再分配。新南威爾士大學社會科學教授穆爾根就在學術網站「東亞論壇」撰文,分析岸田文雄的新政對日本經濟的啟示。

北美有個「小香港」:萬錦

由上世紀 70 年代開始,加拿大一直是港人熱門的移民地點;今年加拿大推出救生艇計劃,容許在加國畢業的香港留學生,或者當地工作滿一年的港人申請永久居留,又勢將激發新一波移加潮。多年來,很多港人在加拿大安居樂業,貢獻當地社會,改變了大城市的面貌,溫哥華就有「香哥華」之稱。而這次介紹的萬錦(Markham),雖然知名度不及溫哥華,也有「小香港」之稱。

【COP26】在全球暖化下,人類會變得暴戾和抑鬱?

在過去數十年,全球暖化被視為是人類未來的一大生存危機,已經成為世界政治、經濟和科研的關鍵詞。過去有不少研究指出了全球暖化如何加劇颱風、熱浪、山火、水位上升等天災和極端天氣,可是就只有較少研究聚焦於其對人類個人健康的影響。三位布里斯托大學學者近日在網站 The Conversation 分享,氣候變化下,人類會怎樣容易變得暴戾和抑鬱。

南洋有個「小香港」:山打根

香港正面對回歸以來最大型的移民潮,很多人遠赴歐美澳,尋找一個適合自己價值觀的地方。自開埠以來,香港就像一座浮城,有人為了逃避政治動盪而來,也有很多人因生計和政局,遠走他方再落地生根。近至東亞遠至北美,港人的足跡遍佈世界每一個角落,包括南洋「小香港」山打根。

【COP26】共享單車再進化:美國公共電動單車館?

相信大部分讀者都有去過公共圖書館,只要一張智能身份證在手,就可以免費借閱心儀書籍。你又有沒有想過圖書館免費共享的模式,可以移植到其他範疇,推動環保和科技創新?在美國,電動單車(E-Bikes)愈來愈普及,成為理想的代步工具,但並非每位市民都負擔得起。美國有一些團體就建立公共電動單車館(E-Bike Libraries),希望進一步推廣這項新技術。

中東四國集團:新的反中聯盟形成?

10 月 18 日,美國、印度、以色列和阿聯酋外交官舉行視像會議,商討加強在全球事務上的合作,並成立聯合工作小組進行戰略協調。有媒體稱之為「中東四國集團」(Middle East Quad),或者「印度亞伯拉罕聯盟」(Indo-Abrahamic alliance)。在中美新冷戰的格局下,外國關注新集團形成對中國有何影響,布魯塞爾自由大學國際關係教授 Guy Burton 就在「外交家」雜誌拆解四國背後的盤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