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lly Tong

|共1097篇|

英使團訪華:200 年前的考察大嶼山和馬灣之旅

1792 年,已經是「日不落帝國」的英國,為了進一步打通與滿清帝國的貿易,命令特使馬戛爾尼伯爵組織使團,覲見乾隆皇帝,並提出七點要求。這次是英國與清廷第一次的官方外交接觸,雙方沒有達成任何協議,過程中也多番因禮儀事宜起爭執。不過,英國就對滿清帝國增加了解;而這次使團在回程途中,也考察了各地,試圖尋找可行的根據地,包括今天的大嶼山和馬灣。

分析家中塵埃,比對各國人民健康風險

過了西曆元旦,很快就要迎接農曆新年,相信令很多家庭最為頭痛的,是一年一度的「大掃除」。想到暗角處堆積到像棉花一樣的塵埃,或者很多人都會毛骨悚然。可是你有沒有想過,這些家居塵埃其實也有研究價值;有來自世界各地的環境科學家就建立了一個大型的跨國數據庫,分析各地室內塵埃的成分,以比對出各國人民的健康風險。

大歷史:一場席捲學界 30 年的跨學科潮流

1991 年,澳洲麥覺理大學歷史學家克里斯欽在知名歷史學期刊 Journal of World History 發表題為 The Case for “Big History” 的經典文章,打開了一股以跨學科研究方法,擺脫地域界限的「大歷史」潮流,受到超級富豪比爾蓋茨等多國政經名人所推崇。30 年過去,究竟何為「大歷史」,這套方法又有否忽略了甚麼?

中印衝突方式:改地名

近年,中國和印度的邊境局勢緊張,雙方近在去年 6 月加勒萬河谷(Galwan Valley)爆發幾十年來最嚴重的流血衝突,在 10 月又有 200 名中國士兵因擅越國界,被印方短暫扣留。12 月 29 日,中方又有一項新舉措,把中印爭議地區、印度阿魯納恰爾邦(Arunachal Pradesh,其中一大部分被中方稱為藏南地區)的 15 處地方改名。

中國:中南美洲諸國的可靠商業夥伴嗎?

中美洲小國尼加拉瓜,在去年 12 月突然與台灣斷交,表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台海兩岸唯一的合法政權,並把其資產轉交中國政府。由此可見,中國正憑藉經濟實力,不斷在中南美洲擴張影響力。中國研究專家 Leland Lazarus 和 Evan Ellis 在學術平台「外交家」發表文章,分析中南美洲多國和中國的關係,當中存在甚麼暗湧。

行樂不忘養生:注意「假日心臟症候群」

由聖誕到除夕元旦,再到接下來的農曆新年,很多人無法出外旅遊散心,就改為留在香港與親朋戚友狂歡。可是,行樂之餘,大家也應該不忘養生,這樣我們才能以最佳狀態迎接未來一年。英國西敏大學的病理學高級講師 David Gaze 就在學術平台 The Conversation 撰文,向大家講解一種特別病症「假日心臟症候群」(holiday heart syndrome),好讓大家提防提防。

回到 1861 年,英屬香港下的九龍半島(二)

1861 年 1 月 19 日,領土交接儀式過後,英國政府正式入主九龍半島,是香港歷史重要的時刻。前文提到,在開埠初期的九龍半島,客家人、鶴佬人和惠州本地人發展出蓬勃的採石業和農業。著名香港史學家許舒(James Hayes)在「皇家亞洲學會香港分會學報」發表的文章,同時解構了當時九龍半島的秩序如何得以維持。

2021 年,全球新聞工作者黑暗的一年

倫敦亞非學院政治傳播教授 Dina Matar 撰文指出,過去多年,記者面對威嚇和攻擊並不是新鮮事,但當世界愈來愈動盪、變得專權,各方政治和意識形態圍繞資訊領域的角力只會更激烈,新聞工作者的前景就更加黯淡。她提醒人們要記著一點:對新聞業界的迫害,是對人權的踐踏,剝削公眾的資訊權,而資訊權和公共辯論正正是民主的基石。

回到 1861 年,英屬香港下的九龍半島(一)

1860 年,英法聯軍攻陷北京,滿清政府被迫簽下「北京條約」,同意割讓九龍半島予英國。可是,其實到 1861 年 1 月 19 日,時任英國駐中國特別大使伊利近伯爵(The Earl of Elgin)才出席領土交接儀式,代表英方正式入主九龍。著名史學家許舒(James Hayes)就曾在「皇家亞洲學會香港分會學報」,重塑 160 年前九龍的面貌。

2022 年第一件國際大事:英歐新關口安排?

2022 年快將來臨,世界又不知道會迎來怎麼樣的新景象,英國和歐盟的經貿關係亦迎來新變化。2016 年英國公投脫歐,2020 年 1 月正式退出,2021 年 1 月,「英歐自貿協定」又正式生效,讓英國留在歐盟的關稅同盟及共同市場。不過,很多脫歐後程序仍未完全落實。在 2022 年 1 月 1 日,英國和歐盟就會恢復全面的關口管制。

生理性別數據,對社會科學研究依然重要?

近年,西方社會的性小眾平權運動日漸壯大,愈來愈多人呼籲性別多元化,希望擺脫二元的兩性(男女)劃分。這股浪潮不單席捲文化藝術、體育、商界,也影響了學術研究。很多機構不再收集「生理性別」(sex)數據,而是問及受訪人的主觀性別認同(subjective gender)。倫敦大學學院的社會學教授 Alice Sullivan 就在學術平台 The Conversation 撰文,重申生理性別數據之重要。

香港眾生相:19世紀的白人工人階級(二)

前文提到,在香港開埠早期,除了港督、殖民地高官和一眾商行大班從英國遠洋而至,也有一班中下階層的白人來到這個遠東殖民地,希望碰一碰運氣。這班白人平民的故事,是香港早年歷史重要一環,卻被世人遺忘。前香港大學社會學教授黎必治(Henry J. Lethbridge),曾在 70 年代於「皇家亞洲學會期刊」發表文章,細訴一群白人工人的生活面貌。

世界各地的國殤之柱

12 月 22 日晚,香港大學校委會以雕像日久老化,以及於校園展示或觸犯本港刑事罪行條例為由,漏夜把「國殤之柱」斬件拆除。「國殤之柱」由丹麥知名藝術家高志活(Jens Galschiøt)創作,在香港大學屹立近 24 載,紀念 1989 年六四天安門事件的死難者。而其實世界上還有另外四座「國殤之柱」,每一座都遙相呼應,展現對人道主義的關懷,紀念受苦難的人民。

中國加入世貿二十周年:過去為世界帶來甚麼改變?

20 年前,2001 年的 12 月 11 日,當時與西方世界正處於蜜月期的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以共產國家的姿態加入世貿,不單是該國發展的轉捩點,也改寫了往後的全球經濟格局,為今天很多地緣政治矛盾埋下伏線。澳洲國立大學經營的學術平台「東亞論壇」就發表社論,分析過去 20 年間中國和全球經濟的發展。

香港眾生相:19 世紀的白人工人階級

1841 年 1 月鴉片戰爭期間,英軍佔領香港島,標誌著香港正式開埠。往後一百多年,香港由轉口港發展成工業城市,再化身國際大都會。對於早期殖民史,人們很常討論高尚白人群體,如高級公務員、軍官將領和銀行大班等對香港發展的影響力。然而,香港白人群體構成其實很複雜,當時也有一班白人工人遠赴這個東方小鎮謀生,並留下各種故事。

全球供應鏈危機:聖誕禮物能否如期送上?

聖誕節是全球各個基督宗教紀念耶穌基督降生的日子,但發展至今已不只關乎宗教,亦是人們普天同慶、歡度年尾的時刻。對於資本家而言,聖誕節更是每年一度的大商機,零售商會推出各式各樣限時優惠,鼓勵民眾消費送禮。不過今年疫情陰霾籠罩聖誕,全球供應鏈面臨危機,連訂購的聖誕禮物可否如期送到,都成問題。

一次世界大戰前夕的刺殺浪潮

有社會科學研究指出,當一個地方缺乏公平政治競爭,人民意識形態走向兩極化,缺乏互信和政治共識,政制的認受性破產,就更有可能出現刺殺事件。1914 年爆發的一次世界大戰,是人類史上最慘痛的戰爭之一,其中一個原因,是各國的民族主義、帝國主義和軍國主義造成的矛盾已經難以消弭。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各國也曾出現刺殺浪潮。

在蘇聯存活下來的俄版聖誕老人:嚴寒老人

人們總說聖誕節是普天同慶的日子,在獨裁國度卻未必如是。馬克思認為宗教是人民的鴉片,蘇聯以共產主義立國後大力遏制宗教活動,當中包括聖誕節等基督宗教慶典。不過,即使在如此政治高壓的環境,一些民間風俗依然能以各種方式留存下來,包括俄羅斯版的聖誕老人「嚴寒老人」(Ded Moroz)。

與自由世界共抗納粹極權:初代女團「安德魯斯姐妹」

Viu TV 的「全民造星 4」,今次以塑造香港新一代本土女團為目標,再次掀起全城關注。早在 20 世紀初,現代流行音樂工業剛發展前期,已經可以找到全女班的偶像音樂團體,慰藉過很多代人的心靈。其中在美國,有一隊女子組合曾陪伴國民渡過二戰時的艱苦歲月,走訪各地盟軍基地提振士氣,她們名為「安德魯斯姐妹」(The Andrews Sisters),至今仍是美國歷來最暢銷的女團。

聖誕樹另類用法:整雞尾酒?

不經不覺,2021 年已踏入年尾,也就是聖誕節到來的日子。這個普天同慶的節日,其中一個最深入民心的標誌當數聖誕樹。單單在美國和英國,人們為了應節,每年就買下超過 4,000 萬棵聖誕樹,但很多時只會擺一至兩個月就拋棄,十分浪費。飲食作家喬嘉莉絲(Julia Georgallis)就在文化網站 Atlas Obscura 撰文,分享如何把聖誕樹入饌,盡慶之餘又能善用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