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lly Tong

|共1097篇|

萬象更新:準備交替的新加坡政府……及人民

一年伊始,萬象更新。新加坡在 2 月 1 日也踏入農曆新年,過去一年,新加坡面對全球政經局勢不穩、疫情肆虐,依然站穩陣腳,全年 GDP 增幅高達 7.2%,是 2010 年以來最亮麗。接下來,新加坡或要佈署領導層的新舊交替,學術平台「東亞論壇」就有評論分析新加坡的未來發展。

20 世紀港英洋人的風水體驗

臨近春節,又會有風水師傅在各大媒體出現,分享如何移動擺設,在新一年催旺運勢。很多現代都市人會覺得風水沒有科學根據,只是一種迷信,但其歷史可追溯至晉朝,是華人傳統文化一環。在港英時期,香港曾經是一個華洋混雜的大熔爐。香港知名保育家華德斯(Dan Waters)就曾在「皇家亞洲學會香港分會學報」發表文章,分享 20 世紀港英洋人的風水體驗。

1780 年中國南海海圖:首張寫有香港名字的英製地圖

1841 年英軍佔領香港,181 年後的今天,香港已經成為國際知名的大城市。其實在開埠之前,香港亦曾與西方世界相遇,例如葡萄牙人曾經在 16 世紀短暫佔領屯門港,英國馬戛爾尼使團又在 1794 年考察大嶼山和馬灣。而在 1780 年,香港的名字就首次出現在英國人的地圖上。

烏克蘭危機:重現北約存在意義

烏克蘭局勢日漸升溫,俄羅斯於俄烏邊境集結 10 萬大軍,英國已撤走駐烏大使館部分職員,駐歐美軍亦已經進入高度戒備狀態。俄羅斯這次行動,其一目的是威嚇北約。去年 12 月,俄羅斯要求北約停止東擴,不得吸納前蘇聯加盟共和國,但遭北約拒絕,認為加入與否是烏克蘭的自決權利。伯明翰大學國際政治教授 Mark Webber 在學術平台 The Conversation 撰文,指事件正反映北約成立的目的。

1841 年 1 月 26 日,香港島上一場改變世界的升旗禮

英軍於 1841 年 1 月 26 日正式佔領香港,並在水坑口舉行升旗,標誌著香港正式開埠。往後百多年,香港一度成為亞太區國際金融中心,在世界史中留下東方之珠的美名,不過當年升旗禮的細節就很少被提及。倫敦大學瑪麗王后學院歷史教授 Kate Lowe 就曾經在「皇家亞洲學會香港分會學報」發表文章,還原香港開埠當日升旗禮的景況。

一帶一路:老撾的水壩政治與主權債務危機

老撾是世上少數僅存的共產國家,與強鄰中國關係非常密切。該國在 80 年代就緊跟中國步伐改革開放,但到今天依然是東南亞發展最遲緩的國家之一。中國在 2014 年起推動「一帶一路」計劃,老撾自然「受惠」,開展多個大型基建項目,卻令經濟情況雪上加霜。兩位澳洲國立大學公共政策學者就在東南亞研究平台 New Mandala 撰文,警告老撾正陷入嚴峻的主權債務危機。

逆權的宗教領袖:當一行禪師遇上馬丁路德金

今年 1 月 22 日,舉世知名的佛學大師一行禪師,於故鄉越南順化的慈孝寺圓寂,享年 95 歲。他出版上百本著作,是把正念修習帶到西方的先驅者,畢生弘揚「入世佛學」,在全球各地掀起反戰運動。他以行動告訴我們,宗教領袖應該走入社會,救濟受苦難的人民。而他與美國黑人民權領袖、南方基督教領導會議主席馬丁路德金的一段跨宗教友誼,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

感責:一個機構得以走向問責的關鍵

很多港人聽過所謂的「高官問責制」,原意是各政治委任官員須為過失向公眾負責任,但這個制度成功與否,大家心中有數。不論是公私營機構,「問責」都是組織能否有效運作的關鍵。2021 年,公共行政學權威期刊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就刊登一篇研究文章,提出「感責」(felt accountability)的概念,認為機構要達到問責,當從員工個人感知出發。

健康一體:撲殺動物以外的防疫模式

近日,香港一名寵物店職員感染 Delta 變種病毒,政府其後為店內動物進行病毒測試,發現當中 11 隻倉鼠呈陽性,於是以防止病毒變種為由,決定撲殺約 2,000 隻倉鼠及其他小型哺乳動物。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讚揚政府行動「重要、果斷及明智」,但很多市民就認為手法殘忍。其實,這類以撲殺動物抗疫的做法,在學術界一直飽受爭議,有科學家認為沒有足夠實證說明成效。

【大選前瞻】馬克龍時代,持續分裂的法國政治

歐陸傳統大國法國,將於今年 4 月舉行第一輪總統選舉。在 2017 年,當時年僅 39 歲的馬克龍,帶領新成立的中間路線政黨「共和前進黨」,在次輪選舉擊敗極右派的瑪琳勒龐,成為法國史上最年輕的民選總統。當時大家都期望馬克龍能夠為法國政壇帶來新景象,不過在他任內歷經黃背心示威,還遇上長達兩年多的疫情,到今年大選,法國政治的分裂程度更甚於 5 年前。

應對南海主權爭議,菲律賓大舉擴張海軍武備

近年,因應南海主權爭議,中國和東、南海多國關係變得緊張。菲律賓是事件的主角之一,曾就此在國際仲裁庭向中國提告,最終勝訴;仲裁庭要求中國政府停止在南海的填海造陸活動,但不獲理會。去年 11 月底,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更當面向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表示「對於中國船隻在南海與菲律賓發生的爭端感到厭惡」。「外交家」雜誌就報道,菲律賓正擴張海軍軍備,應對威脅。

年齡歧視:在退休人士之間同樣常見?

近年,世代矛盾愈來愈深,中年人會標籤年輕人為「廢青」,年輕人又會以「廢老」還擊。這類型的年齡歧視(ageism)在職場上很常見,不過英國巴斯大學教育學家 Sam Carr 近日就在學術網站 The Conversation 撰文表示,同樣的現象,在退休人士之間也很普遍。

曾經冒死逃離極權,如今卻冒死回家的「歸北者」

金氏王朝治下的北韓,是全球最封閉獨裁的國度。在自我孤立和國際制裁下,北韓經濟長期崩潰,飢荒問題嚴重,加上政府以極權高壓管治,很多北韓人都希望逃離家園,尋找一線生機。可是,2022 年元旦卻出現一宗罕有案件,有「脫北者」冒死跨越非軍事區重返北韓。巴拉福特大學國際關係教授 Christoph Bluth 就在學術平台 The Conversation 撰文,分析「歸北者」的心理。

追究暴行:二戰後香港的軍事法庭

第二次大戰時期,香港屬於英國殖民地,是同盟國的一分子。當日本在 1941 年 12 月向同盟國宣戰,香港也在同月淪陷,進入三年零八個月的黑暗歲月,期間日軍犯下多項戰爭罪行,例如濫殺平民和戰俘,強徵慰安婦。二戰結束後,盟軍要追究軸心國的反人類罪行,於是有知名的紐倫堡審判和東京審判。其實,盟軍亦有在香港設置軍事法庭,清算多名日本乙、丙級戰犯。

真正的循環經濟:英國新興的慈善二手店

很多人都喜愛購物帶來的滿足感,並藉此抒發日常生活的壓力。可是,盲目追求新款衣物,會製造很多不必要的浪費,稍有不慎又會多花了金錢。近年,慈善二手店在英國愈開愈多,年輕人之間也興起一股復古風潮。列斯貝克特大學的市場學家 Esther Pugh 就在學術網站 The Conversation 撰文,分析慈善二手店背後的循環經濟。

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議,兩年來成效如何?

2018 年 3 月,美國杜林普政府以中國偷竊美國知識產權和商業秘密為由,向總值達 600 億的中國商品開徵關稅。這場貿易戰一打就接近兩年,直到 2020 年 1 月 15 日,雙方簽下第一階段貿易協議,局勢才得以稍稍緩和。可是,兩年快過去了,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究竟取得甚麼成效,中國又遵循了多少內容。亞利桑那大學法學教授馬卡維(Bashar Malkawi)就在「東亞論壇」撰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