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lly Tong

|共1097篇|

清明節俄國版:拉多尼察

在中港台星馬等華人地區,每年 4 月初會有清明節。每到這個時節,華人家庭都會上山掃墓祭祖,紀念祖先,慎終追遠。世界其他地方也有類似節日以悼念亡者,俄羅斯就有「快樂版清明節」,名為「拉多尼察」(Radonitsa),人們會與往生者一起吃傳統甜品、痛飲伏特加。

海外法官:橫跨五大洲的制度

3 月 30 日,英國最高法院院長及副院長韋彥德及賀知義,宣佈辭去香港終審法院非常任法官職務,是國安法生效以來第三及四位。現時香港終審法院只剩下 10 名非常任海外法官,當中 9 人已表態留任。近年,海外法官制度受到極大爭議,有親共人士批評「洋官」制度具殖民特色,自由民主陣營中也有人認為海外法官留任只是助紂為虐。現下就讓我們從環球視野,認識海外法官制度。

當人民不想脫離英國樞密院:停滯不前的加勒比司法法院

英國是曾經的「日不落帝國」,殖民地遍佈全球各地,至今仍然留下很多重要的遺產,包括國際認受性極高的普通法制度。加勒北海多國如牙買加、巴巴多斯、千里達等都曾經是英國前殖民地,獨立後繼續留在英聯邦,甚至依然視樞密院司法委員會為最高法院。在解殖思潮下,多國領袖曾經推動把終審權轉移到加勒比司法法院(Caribbean Court of Justice),但人民之間似乎反應冷淡。

要減低交通意外,城市設計先要考慮人會犯錯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字,每年大約有 130 萬人死於交通意外,是 5 至 29 歲年齡組群的頭號殺手,另外有 2,000 萬到 5,000 萬人受傷。城市規劃師一方面要維持道路交通流量,支撐經濟發展,另一方面也要照顧社會各人的安全,避免交通意外發生,是十分艱鉅的任務。彭博社報道,美國猶他州正採用一套不同的思維,成功減低交通意外,秘訣是在規劃時,要勇敢考慮人有犯錯的可能。

終結古老的疫症?瘧疾疫苗面世

瘧疾是十分古老的傳染病,在羅馬時期已經盛行,若果得不到恰當的藥物治療,後果可以不堪設想。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單是 2020 年,瘧疾就感染了 2.41 億人,奪去 62.7 萬人的性命,當中 95% 個案來自亞撒哈拉地區,而 5 歲或以下的小童佔總死亡人數的 80%。不過,「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就帶來好消息: 瘧疾疫苗已經面世。

【東線醞釀】白熱化的日俄領土爭議:北方四島問題考

2 月底,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全球自由民主陣營聯手反制俄羅斯,日本也加入制裁行列,響應把俄國剔除於 SWIFT 外、凍結俄羅斯官員及普京親信的資產,並實施軍事出口限制。事件令日俄關係急劇惡化,不單「日俄和平條約」談判工作流產,俄羅斯甚至在有領土爭議的北方四島進行大規模軍事演習,令緊張局勢升溫。

多哥政府如何利用 AI,發放現金援助?

現屆香港政府的任期即將屆滿,提到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相信很多人會想起申請繁複、彈性欠奉、拆分多輪發放的消費劵。在地球另一面,世界上其中一個最貧窮的國家多哥,就嘗試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為最有需要的群眾發放現金援助。

【烏克蘭戰爭】狀告俄羅斯:蒼白無力的國際法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後,局勢不斷惡化,俄軍無差別的大規模轟炸,已經釀成嚴重的人道災難,大量平民死亡,數百萬難民流離失所,烏方亦指控俄軍強暴婦女。3 月 16 日,聯合國海牙國際法院發出臨時命令,裁定俄羅斯要立刻終止在烏克蘭境內的一切軍事行動。同日,美國總統拜登正式稱呼俄羅斯總統普京為「戰犯」。不過,在整場俄烏戰爭中,國際法體系終究顯得蒼白無力。

奧爾布賴特:首位美國女國務卿與現今世界秩序

在 1997 年至 2001 年克林頓主政時期,擔任美國國務卿的奧爾布賴特(Madeleine Albright),在 3 月 23 日因癌症病逝,終年 85 歲。奧爾布賴特縱橫美國外交界數十載,出任過國家安全委員會委員、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等重要職務,亦是歷來首位女性國務卿。就讓我們了解這位傳奇女子的一生。

AI 轉身變:生產鏈技術如何解決公共衛生問題?

每套健全的公共衛生制度,皆由成千上萬的拼圖組裝而成,從檢測到會診,中間經歷無數程序,每一步驟都要做好管理。對於一些資源緊拙但疫病為患的政府而言,要維持醫療系統是特別艱鉅的任務。「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就報道,在跨國機構協助下,一些發展中國家開始用人工智能支援的生產鏈管理程式,決定新診所選址、分配人手和裝備,令人民更容易得到醫療服務。

小國領袖:新加坡為何會制裁俄羅斯?

俄羅斯自於 2 月 24 日全面入侵烏克蘭,造成嚴重的人道災難,自由陣營多個國家旗幟鮮明地反對侵略行動,由提供軍備到制裁俄羅斯等,給予烏克蘭各種援助。甚少在國際衝突中明確表態的新加坡,也在 3 月初破天荒對俄國實施金融制裁和出口管制,是 44 年來首度作出單邊制裁。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國際政治經濟學博士生李希瑞便在「外交家」雜誌撰文,剖析箇中因由。

香港戰前經濟史:土木工程篇(三)

香港憑藉得天獨厚的深水港,在港英時期慢慢發展成世界級的港口城市。可是,在開埠早年,沿海的地理位置既是香港優勢所在,同時也是連場惡夢的根源,每逢風季雨季都洪水不絕,不單破壞房屋基建,更造成人命傷亡。已故資深工程師 Colin Michael Guilford 在「皇家亞洲學會香港分會學報」發表的研究文章,就講述港英政府早期如何構建水系統。

蜘蛛絲:未來診治癌症的藥物關鍵?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字,在 2020 年,全球頭號殺手是癌症,奪去近 1,000 萬人性命,即約總死亡人口的 6 分之 1,而最普遍的癌症依次分別是乳癌、肺癌和大腸癌。因此,如何更有效率地診治癌症,向來是不少醫學家終身研究的命題。瑞典卡羅琳學院的腫瘤學家 Michael Landreh 就在 The Conversation 撰文分享,蜘蛛絲或會是未來診治癌症的關鍵。

香港戰前經濟史:土木工程篇(二)

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香港憑藉對華轉口貿易,搖身一變成為國際知名的港口城市,但要支撐整個港口發展,除了有賴前線物流貨運工人,還需要工程師和建築工人在背後鋪橋搭路,令人流貨流可以貫通整個區域。已故資深工程師 Colin Michael Guilford 曾在「皇家亞洲學會香港分會學報」發表研究文章,細訴香港戰前土木工程史,這次我們就談談連接香港各地的道路網絡。

日本災難時,被遺忘的一群

3 月 16 日,日本再一次遭遇強烈地震,至少 4 人死亡,逾 200 萬戶電力中斷。日本處於活躍地震帶,土生土長的民眾普遍都有應對災難的知識,可是由於出生率持續偏低,當地陸續吸納更多移民和外籍工人。名古屋大學三位學者就在「東亞論壇」共同撰寫評論,呼籲政府要加強外籍居民的應對災難的能力。

香港戰前經濟史:土木工程篇(一)

香港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經濟危機,股災、移民潮、清零政策、環球政局動盪…… 昔日「東方之珠」、「亞洲四小龍」的風采或者難以復再,但無論你我身處何方,也可以牢記香港是怎樣一步步走過來,並將故事傳承下去。這次回顧就香港二戰前的經濟史,不少人知道香港是東亞重要的轉口港,其實轉口港不單是搬貨運貨,背後還有一個個重要的土木工程項目。

盧旺達大屠殺中捨身成仁的女子:妮伊提吉卡

1994 年 4 月至 7 月,盧旺達爆發了冷戰以後其中一場最慘烈的人道災難,當權的胡圖族政府動員軍人和百姓大肆屠殺圖西族,當時全國逾 700 萬總人口中,估計約 80 萬人被殺。不過,在極權主義和民族仇恨蔓延的時候,仍有胡圖族人保留一絲良心,甚至捨身成仁也要向暴政說不,其中一位名叫妮伊提吉卡(Félicité Niyitegeka)的女子,至今仍是盧旺達教科書中的國家英雌。

從法例看出日本有多保守

日本是亞洲最強大的民主大國,是全球自由陣營重要的一員;其創意工業和尖端科研亦讓很多人折服。可是,在政治自由和經濟創新以外,日本社會同時又十分保守,家庭和性別議題特別受爭議。美國密芝根大學日本研究專家 Allison Alexy 就在「東亞論壇」發表評論,呼籲日本改革 19 世紀流傳至今的家庭法,因為法例明顯帶有性別歧視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