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lly Tong

|共1097篇|

一帶一路的重點項目: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機制

8 月 12 日,屬於波羅的海三國的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同時宣佈退出「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機制」(China-CEEC Cooperation),而另一個波羅的海國家立陶宛早於去年已經退出。此本來為中國拉攏歐洲諸國的重要機制,可是隨著俄烏戰爭爆發,中國對俄立場含糊,多個歐洲國家對華立場也強硬起來。

中資退場,柬埔寨如何引致猖獗的人口販賣?

柬埔寨西港,正式名稱為西哈努克(Sihanoukville),在近日突然成為兩岸三地華文媒體的焦點,原因是有大量台灣人被指墮入求職騙案,抵達柬埔寨後被限制人身由由、恐嚇勒索,甚至虐打性侵,西港更加被媒體形容為「黑社會大本營」。其實,在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之下,西港曾經被塑造為區域經濟中心,但隨著中資慢慢離場,當地淪為鬼城,甚至成為不法分子的基地。

俄羅斯政府如何令最大的匿名板主現真身?

社交媒體興起,催生了各種可以讓人暢所欲言的匿名媒介,亦可直白地批判當權者。有些政權會視這些秘密平台為心腹大患,以各種手段打壓。俄羅斯的網絡世界,曾有一個廣受民眾歡迎的匿名頻道 @StalinGulag,有超過 100萬 Twitter 追隨者,可是到 2019 年,在政權一再打壓下,其板主 Alexander Gorbunov 最終被迫現身。

87 年來最乾旱的 7 月,如何衝擊英格蘭農業?

提到英格蘭,特別是倫敦,很多人會想起總是下著毛毛細雨的畫面。然而於上月,當地遇上自 1935 年以來最乾旱的 7 月,平均降雨量僅 46.3 毫米,其中 13 個郡降雨量更破歷史新低,情況比 1976 年的大旱災可能有過之而無不及。克蘭菲爾德大學水資源管理學家 Tim Hess 和 Ian Holman 就在學術平台 The Conversation 撰文,講解這次旱災規模,以及英格蘭農業如何受衝擊。

香港的世界餐桌史:港式飲茶文化如何在日本落地生根

8 月 9 日,香港知名百年老店「蓮香樓」宣佈結業,令人唏噓不已。而在 6 月,亞洲的另一角落 —— 橫濱,不少港人熟悉的「聘珍樓」亦悄然凋落。提到飲食全球化,大家會想到美式快餐、意式披薩,其實港式酒樓亦衝出世界,構成不少外國人眼中的香港印象。香港中文大學的日本研究專家吳偉明教授曾發表研究,講述香港飲茶文化如何在日本落地生根。

中西貿易戰的關鍵:畿內亞的西芒杜鐵礦起爭議?

近日,香港出現大量瘧疾輸入個案,並已造成兩人死亡,患者多為從畿內亞抵港的中國工人,而且同屬一間公司。這次事件令西非小國畿內亞的名字,罕有地登上香港新聞。畿內亞擁有豐富天然資源,曾被認為是中國的「鋁鐵盟友」,不過當地去年政變為兩國合作增添隱憂,路透社上月報道,有大型中資礦業機構一度勒令工人停工,中國工人前途未卜。

香港殖民時代早期的動物史:鄉郊狩獵篇

過往,我們了解香港歷史時,通常會從政治、經濟、社會等大視角切入,有時候會忽略了本土的生態變遷,由城市偶爾見到的貓狗,到山上的野豬、馬騮,都是香港的一分子。2021 年,民間歷史學家楊潤甜就於「皇家亞洲學會香港分會學報」發表研究文章,譜寫 1870 年到 1940 年間,一段香港人與野生動物的關係史。

台海危機與烏克蘭危機,不應直接比較?

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旋風式訪問台灣,令台海危機重新成為國際焦點。中國以環島軍事演習作為回應,嘗試震懾美國和台灣當局,但政府行動依然無法滿足部分群眾,外界都關注局勢會不會進一步升溫,甚至成為亞洲版的烏克蘭危機。學術平台「外交家」雜誌的評論就認為,兩場危機不能正常地相提並論,中國無法與俄羅斯比較。

大型軍事演習和巡遊,勞民傷財?

為了回應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訪問台灣,中國政府於 8 月 4 日在台灣周邊沿海地區進行軍事演習,並在同日宣佈整個實彈發射訓練任務圓滿完成,解除相關海空域管控。這次事件令很多人重新關注軍事演習的實質作用,例如是否達到威懾作用。在西方,近年也有討論反思這類大型軍事動員,是否勞民傷財。

正在退卻的中國戰狼外交

隨著中國過去十年快速崛起,外交政策亦有變得強硬的跡象,自 2019 年起,外交官被要求要展現出「鬥爭精神」。不少傳媒人和學者稱呼這種外交風格為「戰狼外交」(wolf warrior diplomacy)。不過,「外交家」雜誌的評論就指出,中國的戰狼外交看來正慢慢退卻。

【堅決反制】如何構成有效的威懾:保證理論

在國際關係理論當中,其中一個重要概念是「威懾」,部分國家會嘗試透過軍事威脅,試圖阻嚇對方不要進行某些行為,例如外訪一些地方。可是,不是所有的威懾行動都有效,最基本是要對方感受到威脅的可信度,在國際關係學中,就有所謂的保證理論(commitment theory),解釋如何才能構成有效的威懾。

美軍擊殺扎瓦希里,能否打擊阿爾蓋達發展?

8 月 1 日,美國總統拜登宣佈,美軍成功以無人機在阿富汗首都喀布爾,擊殺「阿爾蓋達」領袖、9.11 恐襲策劃人扎瓦希里(Ayman al-Zawahiri)。自從 2011 年美國在巴基斯坦擊斃拉登後,扎瓦希里一直是阿爾蓋達的頭號人物兼精神領袖,美國更懸紅 2,500 萬美元通緝之。各大傳媒都嘗試分析扎瓦希里之死,會對阿爾蓋達造成甚麼具體影響。

移民潮的影響:人才流失和專業水平下降

香港正面對回歸以來,規模最大的移民潮。2019 至 2021 這三年間,香港人口淨流出已超過 13 萬。而在第五波疫情下,香港 2022 年一季度人口淨流出更高達 14 萬。這班移民中不乏中產專業人士,以及年青人,很多人著眼移民潮的經濟影響,但現時研究也指出人才流失對社會的衝擊,特別是專業水平的下降,對民生造成影響。

遠東最美麗的城市:1879 年美國總統訪港記

香港在 1841 年開埠,短短數十年間發展成遠東地區重要的港口城市,吸引過世界各地名人到訪,帝王將相、革命戰士都留下過足跡。其中最隆重其事的一次,可算是 1879 年前美國總統格蘭特(Ulysses S. Grant)訪港,獲得時任港督軒尼詩(John Pope Hennessy)盛情招待,香港亦成為格蘭特口中「遠東最美麗的城市」。

抗爭過後的曙光:反對派曼谷市長查猜

2014 年泰國爆發政變,民選政府被軍隊推翻,軍方領袖巴育掌權至今。自此,泰國政府步向專制,有異見人士接連失蹤,言論自由被箝制。2020 年,當地爆發大規模示威,要求民主改革,但被政府鎮壓。泰國的民主宏願雖然尚未成真,但就有些微曙光,今年的曼谷市長選舉由反對派人士查猜(Chadchart Sittipunt)勝出,是政變後首次有反對派出任要職。

「落區」的極致:智利總統搬到首都治安死角

2019 年智利爆發大規模示威,抗議車費加價,演變成席捲全國的全民制憲運動。最終 2020 年的公投通過修改憲法,翌年來自非傳統政黨的前學運領袖博里奇(Gabriel Boric),更以 35 歲之齡當選總統。他上任後開展施政新風,甚至把官邸兼辦公室搬到首都聖地亞哥的高罪案率地區雲蓋(Yungay)。彭博社以專題報道,追蹤總統「落區」後起了甚麼變化。

嬰兒經驗失憶症:為何你我都忘了人生最早期片段?

你人生最久遠的記憶是甚麼?上幼兒班第 1 天?小時候受傷經歷?相信你未必能想起,自己在 2 歲前發生過甚麼事。科學家們稱這個現象為「嬰兒經驗失憶症」(infantile amnesia),世上絕大部分人都會遇到。羅格斯大學心理學助理教授 Vanessa LoBue 就在學術網站 The Conversation 解釋嬰兒的記憶能力。

疫情與經濟危機:高等教育泡沫爆破

香港高等教育產業過去不斷膨脹,多間學府升格為大學。然而,在少子化和移民潮雙重夾擊之下,今屆文憑試考生數字再創新低,在 41,196 名日校考生當中,有 17,269 名學生考獲「3322+2」的最低門檻成績,數字遠低於專上院校的 2.3 萬個學士學額。在美國和英國等眾多發達國家,近年均面臨高等教育泡沫爆破的危機,這些案例或可讓香港借鏡。

港元備受沽壓時:何謂銀行體系結餘?

面對疫後經濟復甦,加上俄烏戰爭推高物價,通脹不斷升溫,美國聯儲局於 6 月 16 日公佈議息結果,加息 0.75 厘,加幅自 1994 年以來最顯著。然而在 7 月中,美國通脹率依然高達 9.1%,高盛已預期美國會再次加息 0.75 厘。美國連番加息,直接影響香港資金大舉外流,大和資本估計,8 月底香港銀行體系結餘或跌至接近「零」的水平。究竟何謂銀行體系結餘?

1960 年,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訪台記

多間媒體盛傳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會在 8 月份率領代表團訪問台灣,事件引起中國政府不滿,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敦促美國國會要嚴格遵守「一個中國」政策,又聲言如果美方一意孤行,中方「必將採取堅決有力措施」。其實,即使是 1979 年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前,該國也甚少高級官員到訪台灣,其中一個經典時刻是 1960 年時任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Dwight D. Eisenhower)訪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