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lly Tong

|共1097篇|

港產賀歲片之父:印尼華僑湯曉丹

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擁有貫通亞洲的經濟網絡,電影產業亦與東南亞淵源甚深,來自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資金曾撐起 50、60 年代的香港影壇,來自菲律賓的樂手、日本和馬來西亞的演員,都為電影增添色彩。而香港的「賀歲片」風格,就是由一位印尼華僑導演開創,他的名字是湯曉丹。

電子簡約主義:拋開不必要的科技產品和程式

很多人打開手機桌面,總會看到密密麻麻的應用程式,當中包括很多甚少使用的收費程式。有時在家裡閒來無事,一段接一段看手機短片,就花了大半天。與此同時,電子產品買完一部又一部,形成極大開支。為此,喬治城大學的電腦科學副教授 Cal Newport 在 2019 年發表了暢銷著作 Digital Minimalism,提出「電子簡約主義」一詞,希望大家找到一套全新的生活方式。

陸運濤:撐起早年香港電影工業的馬來華商

知名華裔女星楊紫瓊憑藉「奇異女俠玩救宇宙」,奪得第 80 屆金球獎音樂及喜劇類電影最佳女主角。馬來西亞出生的楊紫瓊,曾經出演多部港產武打傑作,與本港淵源深厚,連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楊潤雄也稱她為「香港演員」。其實香港電影能夠蜚聲國際,確實有賴一班南洋精英的貢獻,其中馬華商人陸運濤及他的「國際電影懋業有限公司」更曾撐起香港影壇半邊天。

英國能取代美國,成為超級科學強國嗎?

英國是科學革命的起源地,由牛頓、達爾文,到近代的圖靈和霍金,多年來誕生無數改寫人類歷史的偉大科學家。到今天,英國未必能寫進世界超級強國之列,但仍然擁有一眾全球頂尖學府,亦是歐洲的經濟中心。英國的科學、研究及創新部長 George Freeman 就向「金融時報」表示,政府將會積極投入資源,令國家由學術大國蛻變成超級科學強國。

2023 年,這個強人世代會延續嗎?

在剛剛過去的 2022 年,全球政局風起雲湧,俄烏戰爭開打,改寫歐亞地緣政治格局,世界大戰彷彿近在咫尺。英國資深政治記者、歐洲傳媒大獎得主 Gideon Rachman 就在去年發表著作 The Age of The Strongman,形容世界進入了「強人時代」,領袖崇拜正威脅全球秩序。到 2023 年,這個強人世代會延續嗎?

神經多元:透過正名,糾正針對腦部功能差異的歧視

一些腦部發展與主流群體有差異的小朋友,例如自閉、過度活躍,可能因為未能符合教育體制、以至家人的期望,在成長路上困難重重。然而古往今來,不少傳奇名人其實都有上述所謂的腦部發展障礙。近年,西方社會愈來愈多人提出一個新用語「神經多元 / 神經多樣性」(neurodivergence),希望透過正名,建立一個能令更多人健康成長的社會。

身體自愛運動成風:肥胖研究成為新興學術領域?

隨著女權運動和酷兒運動慢慢被大眾所認識,「身體自愛」(Body Positivity)和「肥胖接納」(Fat Acceptance)等用語,都時不時出現在公共領域之中,甚至改變了文化產業,例如時裝模特兒和影視作品的選角。近年,肥胖研究(Fat Studies)更成為新興的學術領域,並發展出自己的研究期刊。

抵抗「注意力經濟」:要改變社會就先躺平?

在資訊爆炸的年代,人類的注意力成為非常值錢的商品;各大公司、媒體、KOL 為了博得關注,都各出奇招。同時,現代社會生活急促,講求競爭,要善用每分每秒力爭上游。很多人都感到生活被牽著走,不能好好停下來。2019 年,美國藝術家兼史丹福大學講師 Jenny Odell 就發佈暢銷著作 How to Do Nothing,探討如何可以抵抗注意力經濟(Attention Economy),尋找自我。

本篤十六世病逝,反令方濟各更快退位?

2022 年 12 月 31 日,羅馬天主教榮休教宗本篤十六世(Pope Benedict XVI)於梵蒂岡教會之母修道院病逝,享年 95 歲。本篤十六世本名拉青格,在 2005 年獲推舉為教宗,2013 年以健康理由退位,是教廷 600 年來首位在世辭任的教宗。本篤十六世曾經是教廷內部保守派的象徵,英國「經濟學人」就分析事件對教廷路線的影響。

電子迷你車:道路革命新方向

現時每年大概有 130 萬人命喪於交通意外,是年輕人的頭號殺手。同時,交通運輸亦佔全球約 17% 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車輛停泊也佔用了大量用地,是很多地方樓價高企的元凶。於是,各國都持續改善交通規劃,以應對一連串的社會和環境問題。電子迷你車興起,可能為道路改革提供新方向。

最人工的時間單位「星期」,為甚麼支配了你我的生活?

每逢年尾年頭,由聖誕到新年,假期一個接一個,很多人的時間感都會開始錯亂,分不清究竟是星期幾。「日」是地球相對太陽自轉,而「年」是地球圍繞太陽公轉,「月」對應月球的自然軌道周期;「星期」最沒有科學根據,卻大大影響我們的生活。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歷史學教授 David Henkin,就在學術網站 Aeon 分析「星期」作為時間單位的社會意義。

超級概念:進行跨學科思考的工具

近年,跨學科思考(interdisciplinarity)受到學界和業界所推崇。誠然,人類社會很多重大議題,例如貧窮、公共衛生、能源危機,都並非單一學科的知識能夠解決。可是,要做到跨學科思維,其實知易行難,因為每一個學科都有各自一套研究方法、理論基礎,以至基本用語。前列斯大學校長威爾遜(Alan Wilson)就提出「超級概念」(Superconcept)一詞,作為大家的思考工具。

由一百萬減至一萬:從酷熱中拯救南非企鵝

聖誕將至,又是天寒地凍的時候,英國遇上近年難得一見的暴風雪,香港也剛剛遇上冬季季候風,氣溫一度低見 8 度。不過南半球國家季節剛剛好相反,現在正值烈日當空的時份。在南非,生物學家也要過不一樣的聖誕,文化網站 Atlas Obscura 就追蹤他們如何想辦法從酷熱和氣候變化之中,拯救當地愈來愈稀有的企鵝。

2022 年大事回顧:卡塔爾能藉世界盃改善形象嗎?

卡塔爾世界盃在一片爭議聲中順利告終。足球貴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運動,每 4 年才舉辦一次的世界盃自然全球矚目。卡塔爾銳意透過大型賽事建立文化成就感,強化國民認同,把自己塑造成國際舞台重要一員,卻惹來勞工剝削、打壓性小眾權益、甚至涉嫌在申辦過程中買票做假的指控。「紐約時報」專題文章就分析,卡塔爾世界盃真的做到體育洗白嗎?

足球為何會有越位?沒有越位,球賽會變成怎樣?

2022 年卡塔爾世界盃終於接近尾聲。對於一眾新手球迷來說,可能還不明白甚麼是「越位」(offside)。簡單來說是當持球方的球員向前傳球時,接應或參與進攻的球員,比守方離底線第二位近的球員(包括但不一定是門將)更接近底線,即算是犯規。至於為甚麼不可以向前傳,又為甚麼是兩名守方球員,東倫敦大學的傳播學家鮑理(Adam Powley)就撰文追溯越位的起源。

由潔淨方案到污染源頭,美國多年的焚化爐爭議

曾經,各地政府和學者都推廣興建焚化爐,認為相比起堆填區,是更加環保的選擇,而且部分設施更有發電功能,減輕對化石燃料的依賴。可是,近日美國多場反焚化爐的居民運動,批評設施損害居民健康,引起大眾對有關議題更多反思。彭博社的專題報道,就剖析焚化爐背後的利弊。

混合麥:是對抗糧食危機的關鍵?

根據聯合國在今年公佈的數字,全球仍然大約有 8.2 億人生活在饑餓之中。與此同時,糧食生產又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大約 25% 到 30%。如何能夠以更可持續的方式,生產足夠糧食去養活全球人口,一直是各國學者和農業專家苦惱的問題。文化網站 Atlas Obscura 就介紹一款古代食糧「混合麥」(maslin),如何成為對抗糧食危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