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bre

|共432篇|

「同行審查」造假 中國論文被撤回數居冠

科學期刊及論文接連爆出造假醜聞,令科學研究信譽成疑。上月底科學期刊「腫瘤生物學」宣布撤回 107 篇集體造假的中國論文,也引起對中國學者信用的關注。專門報道論文被撤情況的「Retraction Watch」翻查舊帳,2012 年至 2016 年期間,發現中國論文因同行審查環節造假被撤數居冠全球,遙遙領先其他國家。

腹背受敵:日本神社的地產生意

從前日本人之間經常流傳「想發達就出家」的都市傳說。然而事實上,現時日本 18 萬神社及寺廟中大部分都陷於財困。少子化加上年輕人與宗教信仰漸行漸遠,願意掏腰包的信徒更是少之又少。神社無以為繼,要自救,住持們絞盡腦汁,從開拓更多觀光收費名目吸金,到開發億元優質公寓和酒店,市場反應熱烈,但也有日本人不太受落。

自言自語的好處

大庭廣眾自言自語,少不免被白眼以待,若不是有第三眼能見別人所不能見,就是出現幻覺與假想對象對話,當即被冠上「精神病」帽子。其實,自言自語不一定代表精神問題,事實上我們經常在不自覺下與自己對話,諸如「鎖匙放哪裡了」的瑣碎自問,或午夜睡前三省吾身的深層交流。自言自語不單正常不過,而且有助健康,甚至是另類成功之道。

全民基本收入:不是福利,是補償

力倡推行全民基本收入者,多以解救自動化衝擊、改善社福系統等理據做支持,而且基本收入一般被理解為「無條件」,不過美國一倡議者 Scott Santens 從其正當性切入,指出 UBI 的本質是讓公民取回應得的社會利潤:「每一名社會人的存在本身已構成對社會的貢獻,我們都是社會的持份者,有權分得從社會而來的財富。」

校園欺凌中最危險的一種人

說到校園欺凌,我們輕易墮入三分法的前設,以為青少年不外乎欺凌者、被欺凌者和事不關己者三種人。事實上還有一種:既欺凌過人也曾被欺凌的矛盾角色。澳洲最新研究發現,這些身兼受害及施害角色的青少年,更容易出現心理健康問題,引致自殘行為或自殺念頭,換言之,是校園欺凌中最危險的一種人。

命中率最高的投籃姿勢

一項科學研究通過觀察各種扳籃技巧背後的物理學得出結論,被戲稱「蹲馬桶式罰球」的低手投擲原來是最有效的投球姿勢。因能完美平衡球速與準確度,這種實在說不上瀟灑的投球方式擁有最強命中率。

Lagom:不多不少的瑞典哲學

繼有去年吹來的丹麥式生活態度「hygge」,最近又一北歐國的生活哲學崛起,它追求從平衡中尋找生活的滿足感,它可以用來形容烤餅的溫度,又或考試卷難度,甚至是避免種族偏見的世界觀。它是瑞典語中意指 「不多不少剛剛好」的「lagom」——中庸之道。

抗生素無效時代:救星 100 年前已經出現

在人類邁入後抗生素時代之際,另一種細菌治療法迎來它的 100 週年,準備重奪醫學抗菌的龍頭地位。噬菌體療法自 1917 年面世,其發明者因此 10 次被提名諾貝爾獎,然而其廣泛應用到 1945 年就被抗生素興起打斷。時移世易,如今噬菌體療法再度獲得重視,法國巴斯德研究院將今年 4 月 27 日 定為「人類噬菌體治療日」,紀念噬菌體療法百歲之餘,討論這種昔日療法的未來應用。

經濟愈發達 冰島語愈消亡?

2008 年的金融危機令冰島經濟一度陷入垂死狀態,後來靠自然景觀、「權力遊戲」舞台光環帶旺旅遊業,加上蓬勃的科技發展及走在最前的數據隱私法,令她尊享數據隱私天堂的名聲,冰島似乎重上光明前路——除了冰島人意識到這兩方面利好素正逐漸削弱他們的母語這一點外。

為出國留學鋪路 中國家長離棄補習學校

近年中國學生留學外國數目急增,家長恨不得為孩子削尖腦袋躋身外國學校。操練補習自是不在話下,為了讓孩子早日「適應」國外學校的英語環境,學童接觸英文的年齡愈推愈前(至 0 歲)。但當各種高壓教育成果落空,坊間開始興起幼兒讀書會,以各類英文圖書和小說為日後國外學校學位的競爭預熱。

為何深呼吸可減壓?

每當你陷入焦躁,局外人總會慢條斯理勸你「冷靜,深呼吸」,叫你加倍煩躁,暗罵此人盡說風涼話。殊不知日前終有研究解構,原來深呼吸減壓效果屬實,而且當中原因大有學問。

比真藥更有用的安慰劑

一般人理解「安慰劑」就如一場瞎忙的騙局。然而你不知道的是,醫生們處方安慰劑已是幾百年以來的習慣,事實上不少病人因此病情有好轉,而且其療效並非出於想像。據 fMRI 顯示,安慰劑能激發腦部釋放神經化學物質如內啡肽和多巴胺,並啟動與鎮痛有關聯的大腦區域,這些科學證據都為安慰劑洗脫污名,讓它有望成為未來的正經療法。

氣候變化的河川襲奪:正釀生態大災難

不相信氣候變化的人指氣候變化純屬人為捏造,而現實中大自然則不斷拿出「證據」來:地質學家 Dan Shugar 去年與研究團隊到實地監察加國冰川後退的情況時,不幸見證位於育空區依靠融冰水供水的 Slims 河,因冰川後退導致水流改道,昔日近 150 米闊的河道消失,而這「99.5% 都是人為氣候變化的錯」。

無關快樂的 7 種笑

歷史上率先嘗試拆解笑容的意義的,是 19 世紀的法國神經學家兼電療之父 Duchenne de Boulogne。當時他深受面部表情的奧秘吸引,因而開展實驗,以電極刺激人類面部肌肉,探索表情機制。實驗發現了 60 種表情,每一種都涉及獨一無二的面部肌肉群。當中最有名的是被稱為「Duchenne 之笑」的標準真心笑容,受驗者咧嘴而笑、瞇起眼睛堆起眼周的魚尾紋,過程先後牽動顴大肌與眼輪匝肌,形成傻氣又真誠的笑容。

從頭溶掉你著完的 fast fashion

Fast fashion 的興起是地球浩劫這一點無容置疑,低質流水式生產加上來去如風的時尚潮流,意味一季過去後又是時候丟棄一堆犧牲品。在美國,每年有 1,400 萬噸衣物被棄置,當中只有 0.1% 舊衣會被非牟利團體和環保機構回收再造,這個現象香港也不能倖免。不過最近有科學家研發新再造技術,有望增加再造舊衣重生成新衣的機會。

蛋黃哥爆紅背後

可愛有很多種,有治癒萌、醜萌、噁心萌,不一而足,近年爆紅的蛋黃哥(ぐでたま)卻遠不止於此。「蛋黃哥最與眾不同的是它的負面情緒,它的懶慵非關放鬆享受,它用消極頹廢迴避它難以忍受的世界;用自己的裸體,質疑生命的意義。」日本設計師懸田阿也這樣解讀蛋黃哥的人格魅力,更進一步而言,蛋黃哥的流行代表了某種勢不可擋的文化現象。

印象英倫:倫敦文學情感地圖

維多利亞時期的倫敦曾是英國文學重鎮,從偵探推理如「福爾摩斯」,以及流竄的外國革命者如「雙城記」,任何文學題材皆有。史丹福大學的文學實驗室利用大數據梳理 18 至 19 世紀的倫敦文學作品對市內各地的情感印象,整合出一本名為「情感倫敦」的地圖小冊子,回顧當年文學世界中倫敦眾多城區的幸與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