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企業家 Ingvar Kamprad 日前離世,他創辦的宜家家居(IKEA,又稱「宜家傢俬」),以設計精簡、價錢實惠的傢具,令品牌從瑞典拓展至世界各地。對我們這些消費者而言,IKEA 更是從 1943 年成立至今,透過其精美的目錄、迷宮般的店面、「自己動手」的裝嵌方式,以及光滑光鮮的傢具外貌,改變大眾對採購、安裝和欣賞傢具的思維方式,將北歐美學帶入每個家庭。研究公司 GlobalData Retail 常務董事 Neil Saunders 直言:「很少人能真正改革零售業,Ingvar Kamprad 就辦到了。」
IKEA 的分店遍及全球 40 國以上,即使踏入網購時代,仍然蓬勃發展。分析認為,IKEA 能取得成功,不僅是吸引到顧客在店內徘徊(甚至躺卧)數小時,更吸引到他們為了床墊(或肉丸)去而復返。傢具業顧問 Warren Shoulberg 指出:「IKEA 冒起前,採購傢具是苦差。很多人避之則吉,因為他們不想去挑一件需要面對 30 年的東西。但有了 IKEA,你可以買件東西,用它幾年或更久,不用再考慮要傳給子孫。這是劃時代的轉變。你在店內的話,還能去咖啡室吃份肉丸當午飯。」
根據 IKEA 的官網記載,Kamprad 當年以 17 歲之齡,開設公司辦郵購生意,售賣商品從原子筆、相架和尼龍絲襪,擴展至扶手椅和其他傢具,很快摸索出經營模式:買家願意自取傢具兼裝嵌,以換取較低廉的售價;公司亦能把大件傢具裝進易於運輸的小型紙箱,藉此降低成本。Saunders 形容:「IKEA 帶起平盒包裝(flat-pack)傢具這種革新意念。分發平盒包裝較運送全套傢具高效和划算。它亦分散了負擔。因為顧客要自組產品,令產品的售價降低 —— 這就是權衡或妥協。」市場調查公司 Luxury Institute 行政總裁 Milton Pedraza 亦指:「IKEA 把好設計帶給了不同收入的家庭。以前傢具笨重又昂貴,還要等很久才來,結果花上 6 至 8 星期兼一筆錢,才能得到想要的傢具。」
當然,IKEA 更為人津津樂道的,是它打破傢具店傳統的陳列方式,不把同類傢具集中放在一區,而是按風格、用途、大小不一的房間,佈置各款的傢具家品,讓顧客有如參觀示範單位,借鏡各種傢具的安排配搭。有些人更有「賓至如歸」的錯覺,於店內流連忘返,或坐或躺或睡覺,如同身在家中那樣。到了 2016 年,IKEA 的全年銷售額達至 376 億美元,成為全球最大傢具零售商,甚至帶挈一眾專門組嵌 IKEA 傢具的山寨公司。不過,IKEA 看來也明白顧客費神裝嵌的難處,去年 9 月收購新創公司 TaskRabbit,藉著這個提供散工服務的平台,讓時間緊迫的新世代,也可以活在由 IKEA 傢具組成的家。
不過,不是所有逛 IKEA 的體驗都如此正面。或許你也試過,在店內逛多久,就跟伴侶吵多久。臨床心理學家 Ramani Durvasula 曾言:「(IKEA 的)店舖真正成為一段夢魘關係的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