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不諳日語,但凡見識過日語的人,相信都不難從中找到中英文的影子,Makudonarudo、toiletto…… 諸如此類叫人津津樂道。其實,今天吸引眾多外國人學習的日語,曾經面臨被英文取代的危機。
時值明治維新,日本在西方列強船堅炮利的威脅下大門洞開,加之階級衝突不斷、社會經濟不振,要自強只能謀求現代化。時人選擇師法西方文化一途,造就了一批海歸年輕知識分子,現代化運動漸漸傾斜成西化運動,造成水土不服,當中尤以語言改革的爭議最激烈,皆因竟有激進者提出「廢除日語論」,改以英語為日本官方語言。
1872 年,曾留學倫敦大學學院、後來的初代文部大臣森有禮提出,當時以拼音字母為主的日語缺乏系統簡陋貧乏,方言差異大,而且口語與大量吸收漢字的書面語不一致,不利知識傳授,也不宜作為與世界通訊和接軌的主要語言,「我等若要跟上時代的步伐,達至最高文明」,就應廢止日語,以「語言底蘊更豐富、應用更廣泛的英語」取而代之,值得一提的是其改革目標並非標準英語,而是文法(例如統一不規則動詞的變化)經簡化的「簡易英語」。也許因為「廢除日語論」得到個別美國學者支持,他對此深信不疑,在 1873 年書作「日本教育問題」中斷言,日本作為殷切求知的民族,不能再依靠日語這種脆弱的溝通媒介探索西方的知識寶藏,無論出於任何原因,都應該停用日語云云。書中這樣寫道:「逐漸引入簡化英語,按步就班從學校教育普及至全國人口,相信難度不大。」
幸而,他的主張始終未能實現於日本的教育制度中。
雖打著維新的旗號,森有禮在國內外進退兩難,兩邊不討好。全盤推倒本國語言是一回事,意圖改革人家語言又是另一回事,外國學者普遍對其「簡化英語」的理念有所保留,耶魯大學語言學家 Dwight Whitney 在二人書信中直斥:「你不可能加入英語社會卻不真心接受英語這一語言。」另一方面,他又遭到同時代學者批評,例如 Elementary Grammar of the Japanese Language 作者、英國留學生馬場辰豬和哲學家西周認為全面改用英語會分化日本社會,西周相信:「一個人使用的語言是先天而來,亦與其置身的種族、氣候和環境脫不了關係。」國學家黑川真賴更進一步指出,一國之言等同一國之魂,摒棄母語勢必引起國民精神動盪。
森有禮先後多次在國內外報紙刊登文章,包括橫濱英文報「日本郵報週刊」和「芝加哥論壇報」,講述停用日文起用簡易英文的主張,引來多方注目和討論,當中卻以非難居多。
他的倡議無異痴人說夢,及至 1888 年,已在各家激烈反對中漸漸淡出。他本人亦在 1889 年遇刺身死,但爭論遺下的風波回響之大,直到 20 世紀仍在國內受到嚴肅討論。一橋大學的韓裔學者李妍淑在 1996 年書作「國語這種思想」(「国語」という思想――近代日本の言語認識)說起這段語言危機史時,形容森有禮當時推廣外語取代日的行徑,就似「國家語言的叛徒」。
可以想像,森有禮的激進想法難以獲得廣泛支持,反而促成了國語學思想形成,為了避免森有禮提出廢除日語的空想成真,知識分子致力改革舊日語,從而捍衛並鞏固其文化地位的力量,前所未見。今天的日語經歷「言文一致」等現代化運動,又吸收漢語及其他語系養分,自成一格,森有禮大概也「居功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