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生活多煩憂,興起「斷捨離」的生活態度。「斷捨離」的態度用於日用品,或許還不算太難,用於手機,堪稱是真正的挑戰。
科普作家 Catherine Price 即將推出的新作 How To Break Up With Your Phone: The 30-Day Plan to Take Back Your Life 提出智能手機對大腦功能的影響,以及如何從手機上癮症裡重新奪回生活主動權的切實計劃。
調查顯示,英國成年人平均每天看手機 33 次,青少年 90 次,超過 3 分之 1 的成年人每 5 分鐘就看一次手機,過半數每 15 分鐘看一次,全國人口平均每天漫無目的玩手機的時間約 2 小時(不計打機、發短訊,打電話的時間),此外找不到手機,或手機上不到網等問題已經引發了各種焦慮症。
花太多時間玩手機或會改變大腦的功能,譬如形成記憶的結構,深層思考和聚焦等。智能手機還會導致原本精神健康的人出現精神疾病的症狀,譬如強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或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Catherine 認為,如果發明一樣東西,就能製造一個永久缺乏注意力、人際關係隔絕、過度疲憊、同情心減少、自戀心態膨脹的社會,並改寫社交禮儀,非智能手機莫屬。
感到厭倦,焦慮?就打開電郵吧,或者上社交網絡,如果還是不滿足,不妨上另一個社交網絡看看。雖然玩手機動輒數個小時,事實是很難感到專注,每次看一樣東西的注意力集中不到數秒。
很多人或許認為這是好事,證明自己能一心多用,同一時間完成多重任務:一邊發電郵,一邊發短訊,一邊拍照,在不同畫面之間自由來回切換。但是,當大腦要同時執行兩件事情的時候反而會減速,同時對於這兩件事情都無法專注。這樣會導致工作效率降低,大腦疲憊,四方八面湧來的碎片式資訊會導致大腦負荷過度,只使用大腦的短暫記憶區域,將很難吸收新資訊,無法形成長期和深層記憶。這會導致我們很難記得發生過的事情,即使已經格外留意也沒用。
從神經科學角度來看,更容易理解為甚麼這麼多人對智能手機上癮。智能手機的設計和應用軟件的設計,都是以提醒用戶有新消息為目標。獲得新消息(譬如收到電郵、短訊、新的交友申請),原理就和獎賞一樣,會催生化學物多巴胺,因此會感覺良好。一旦拿起手機的動作,在大腦裡和獎賞效果聯繫到一起之後,沒有人會在乎所謂獎賞是多麼的微不足道,但這種不可預知的感覺也會令人上癮,就好像賭場的老虎機那樣。
作者認為,智能手機的功能幾乎一應俱全,既是電話,又是相機,還可以當收音機,而且是隨身電腦;與此同時又很煩人,吃飯、開車、開會,甚至上廁所都會隨時受到干擾。戒智能手機,絕不是發誓、打賭就能奏效,就和情侶說分手一樣,需要一個過程。
如果你已經意識到自己對手機上癮,想要奪回生活的主動權?Catherine 建議,要從設定界限開始。
- 首先不要把手機帶入臥室,亦即不要用手機來設置鬧鐘,將手機放在臥室外面充電。
- 每天設置一個「戒電話」(phone-free)時段:譬如 30 至 60 分鐘,不帶電話或者關機;取消其他所有功能,只剩下通話功能,將智能手機當純粹的電話來使用;每週五睡覺前關機,直至睡醒後才開機;以保證週末的早晨不受任何干擾;當所有家庭成員都逐漸習慣了這些時段之後,嘗試將時段調高到 24 小時。
- 禁止手機在家裡某些地方出現,除睡房外,應該輪到餐桌。有調查聲稱,僅僅是將智能手機擺在餐桌上,就已經會對交談造成負面影響。不要將手機放上桌,以及在使用的時候先問准同桌吃飯的其他人,如果玩手機而心有顧慮,就不會那麼放肆了。
- 善用「請勿打擾」(Do Not Disturb)的功能設定,或取消「最新提示」功能,以免收到任何應用軟件的消息,另外選取一個可以通電話的名單,設定他們為 “Favourites”,除了將干擾降到最低,也不會妨礙你收到重要來電。
- 減少應用軟件的數量,只保存地圖、照片和音樂這類對生活有幫助的軟件,其他的軟件,譬如影響心情的社交網站,不妨刪除。更好的利用手機頁面的功能,第一頁只保留最主要的應用軟件。將所有不常用,沒有用的軟件盡量置後,或者放入文件夾,以便日後刪除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