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19 世紀末時,德國禮儀專家 Helene Stökl(筆名 Konstanze von Franken)曾著書,勸人在別人家中作客時,不應坐在躺椅(chaise longue)上,因為人在躺椅上,不必挺直腰而坐,而是半躺半坐,男士若然坐上去,就顯得無品味兼失禮。Stökl 認為,只有年長婦人才有「特權」在這種椅上半坐半躺。
躺椅和梳化椅這種傢具,在 18 世紀初見歐洲各國時,曾受衛道之士貶抑。有人謂這種椅使人不必坐直,因而令人懶散。又有女士發覺人在坐上梳化那一刻,往往不自覺輕嘆一聲,這種聲音甚醜,應可免則免。亦有女士認為,若男女同在梳化椅上半躺半坐,彼此的手與身體很容易就碰觸到。時人認為睡覺就如房事般私密,故梳化椅上的半躺坐姿,難免令某些人聯想起睡覺與房事,因而感到羞怯。
梳化椅或躺椅這種半床半椅類傢具,源自鄂圖曼人的 Divan,Divan 的外形就如今日常見的「梳化床」,沒有椅柄和椅背,只有一張寬闊厚墊褥和數個小坐墊。人在 Divan 上,或躺或臥,或於小坐墊上盤膝而坐,或與家人親友食飯閒談。
公元前 5 世紀時,古希臘人為了使人坐得舒適,因而精製新椅。到了 18 世紀,法國興起洛可可(Rococo)美術風格,眾工匠為追上新潮流,又如古希臘人般,再次反思座椅之為何物。若要人坐得舒適愜意,座椅應是何等模樣?洛可可又稱巴洛克晚期風格(late Baroque),是巴洛克風格的美術佳作,往往超脫俗間種種二元想法,例如美與醜、善與惡、形狀對稱比例,而工匠當時製作洛可可新椅時,所欲超脫的障惘,或許就是躺姿與坐姿,以及直線與曲線規律。
何謂坐得舒服?舊時歐洲人認為只要以外物支撐身體,使身體不必出力維持姿勢,這就是舒適。而當時的東方人(Orientals,指鄂圖曼人)則認為,自然做出最佳姿勢,以令其感到逸樂舒適,是人體的本能,故此 Divan 就只有大褥墊一張,沒有柄與背之類的外物限制姿勢。怪不得 19 世紀德國詩人施勒格爾(Friedrich Schlegel)曾在其作品中寫道:「只有意大利人懂得如何步行,只有東方人懂得如何躺。」似乎當時的歐洲人也發覺到,享受閒逸樂趣這種事,東方人實在比自己懂得多。法國工匠取 Divan 的精髓,製成躺椅。這種躺椅又化作多款梳化椅,或有背有柄,或無背無柄,或只有單人座,或有 4、5 人座,有長方形、正方形、曲尺形。其中一種梳化椅的名字,正就是「鄂圖曼(法語:Ottomane)」。這些洛可可躺椅和梳化椅與平常座椅的相異之處,在於椅上每個平面都沒有直線與直角。
不過有學者認為,人在梳化椅上,雖能擺出多種姿勢,比坐在正式座椅上自由自在得多,但坐姿的方向依然受梳化椅的形狀所限,縱然能有數十種坐姿,卻總不會面向梳化椅背而坐吧?若如此坐,實在也算不上舒服。但 Divan 則沒有椅背,所以坐者面向何方也好,都能感到舒適自然。
歐洲梳化椅的閒情境界,終不及 Divan。
參考資料
- Brunner, Bernd, The Art of lying down: a guide to horizontal living, Lori Lantz (trans.), Brooklyn, NY: Melville House Publishing. 2013.
- Giedion, Sigfried, Mechanisation takes command: a contribution to anonymous histor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