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隕石與山羊座的奇幻裝置

A+A-
法國藝術家 Nicolas Buffe 為其展覽「The Universe in Me: A Christmas Voyage」創作了一個歷險故事,講述黃道 12 宮的山羊座突然消失,繆思女神便乘坐火箭通往宇宙,在神話拼圖中展開尋找之旅。

上世紀是科技爆炸性發展的年代,曾有過一段閃閃亮亮的太空熱潮;探索宇宙、尋找生命的起源,更是不少人的夢想。但回歸現實,流轉至今,人類或已失卻了這份普世的浪漫,移民太空始終只是電影情節,解剖外星人亦是一場騙局,月球仍距我們千里之遙。不過,當你在忙碌之中仍有時間抬頭,星圖之下,構想宇宙始終是一場無比浩瀚的旅程。

過去人類相信洪荒神話星相命理,現在則研究星體運行科學奧秘,看似是兩種文明層次的思維,其實殊途同歸,都是長年積累的學問,而在法國當代藝術家 Nicolas Buffe 眼中,也是智慧和創造力的體現。於香港 K11 舉辦的藝術展覽「The Universe in Me: A Christmas Voyage」中,Nicolas Buffe 的作品「火箭燈籠」便展示了一場當代藝術與古典美學的對話,不但嘗試將神話與科學合而為一,亦在象徵西方思維的星座構想中,滲進了濃厚的日本漫畫元素。

Nicolas Buffe 的作品「火箭燈籠」取材自日本傳統工藝,嘗試將神話與科學合而為一。

尋找山羊座的繆思女神

跨越地域和歷史的多元化設計,是 Nicolas Buffe 的一貫風格。就學於嚴肅的法國美術學院,作品卻充滿電玩遊戲和科幻小說的色彩:「雖然我是法國人,但已經在日本住了 10 年,非常受到日本文化和美學的影響。」他表示,自己從小就接觸日本卡通和漫畫,尤其喜歡特攝英雄片,而對日本的匠人工藝亦大有興趣。以「火箭燈籠」為例,火箭主體換入類似日本廟宇和屏風的設計,加上常見於傳統祭典的日式燈籠,而整件裝置都是由日本椴木和落葉松木以傳統入榫工藝製作,撇除了既有的機械元素。

從日本漫畫中得到啟發的 Nicolas Buffe,同時為展覽創作了一個夢幻的歷險故事,講述黃道 12 宮的山羊座突然消失,繆思女神便乘坐火箭通往宇宙,在神話拼圖中展開尋找之旅。事實上,這是一個聖誕主題展覽,醉心拓展不同創作領域的 Nicolas Buffe 卻沒有掉進大紅大紫的刻板節慶想像中。山羊座是 12 月的星座,亦是聖誕節所在的日子,創作人故事兜了一個大圈,用這別開生面的角度重新詮釋聖誕節。

「現在的聖誕節已經不像以前的聖誕節了,它變得太過商業化。但是,這時候我們去反思聖誕節的意義,就很有趣了。」Nicolas Buffe 再進一步指出:「因為宗教信仰的影響,紀念耶穌變成如今聖誕節最重要和最有意義的事,但在歐洲以至古代的希臘和羅馬,本身就有習俗與冬天有關,人們總是會慶祝一年的結束和重新開始。」是以他擺脫舊有觀念,使用另一種方式思考節日的源由,並填上了星座這套獨特的符號。「占星學是古老的人類學說,而在資料搜集的過程中,我發現在 12 星座之外,還有名為蛇夫座的第 13 個星座。」Nicolas Buffe 所指的,就是現代科學與傳統占星學其中一個代表性的差別。受地球自轉軌跡改變影響,過去的星座圖譜在天文學角度已有偏離,重新分界之後,出現第 13 個星座,這亦大大引起了他的興趣:「蛇夫座介乎在天蠍座和人馬座之間,受到新增星座的影響,部分星座的日數會有改變,於是我創作出一個關於山羊座消失了的故事。」

Nicolas Buffe 指出,以占星學描繪世界,在文藝復興時期之前已大為流行,充滿著藝術和歷史意義。

Nicolas Buffe 坦言自己不是一個星座迷:「我並不會藉著星座去推算未來,但讓人著迷的是,我們曾以此世界觀去理解人類所置身的巨大宇宙。儘管我們只是宇宙的一小部分,一個小星球。」他形容,用星座去解讀宇宙,當中充滿著藝術和歷史元素。與此同時,以占星學描繪世界的風氣,其實在文藝復興時期之前已大為流行:「以一種圖像的方法去建立記憶,較易令人有印象,方便傳達。古代沒有文字和記錄工具,人類就是用這些符號,有效地記住這類知識。」

或者,消失的山羊座、火箭之旅以至非公式化的聖誕節,Nicolas Buffe 從裝置藝術到一整個歷險故事的構想,同樣亦期望喚起大眾一段淡忘了的童年記憶。

  • 山羊座是 12 月的星座,亦是聖誕節所在的日子,Nicolas Buffe 故意兜了一個大圈,用繆思女神探索宇宙的角度重新詮釋聖誕節。
由兩位本地藝術家組成的 Stickyline 認為,宇宙、自然和人類,雖為三個層面,但始終離不開相同的存在法則。

在日常生活遇見宇宙

同樣抱著對宇宙的奇思異想,為呼應 Nicolas Buffe 的創作概念,由兩位本地藝術家組成的 Stickyline 亦共同展出了其紙藝裝置。「我們最初知道對方的設計會關於星座,就想到以另一個面向去探討宇宙題材。其實很少人親眼見過宇宙,我們對它的認識可能都是來自教科書或電影片段。但其實外太空的事物一直都存在著,只是我們無法親身接觸。」

巨型立體裝置「宇宙日常」以幾何形狀為基礎,用反光金屬紙模擬出 35 顆「隕石」,並在現場配上美國太空總署在太空錄下的聲音。

由於兩人沒有宗教信仰,都不約而同地以數學、科學和幾何學的視野看待宇宙,便嘗試將物理法則變成創作之一。在室外的巨型立體裝置「宇宙日常」便以幾何形狀為基礎,用反光金屬紙模擬出 35 顆「隕石」,並在現場配上 NASA 在太空錄下的聲音。這一群「隕石」全部由等邊三角形的平面紙材製成,大小不一,組合出球狀或相連的球體。它們隨著空氣流動而飄浮,而按不同時間陽光的照射角度,亦會呈現出不一樣的光影空間。

Stickyline 認為,宇宙、自然和人類,雖為三個層面,但始終不會離開相同的存在法則。「它們是看不見,但你會感受得到,就像地心吸力一樣。譬如說,我們的設計喜歡利用幾何形狀,這跟自然和宇宙都是共通的,因為自然生成的雪花本身也是一連串的幾何形狀。而人類過去在畫作或拍照的構圖上,也總是會不經意用上黃金分割。」

宇宙雖然遙不可及,但構成無垠宇宙的自然法則,卻一直在我們身邊產生作用。Stickyline 形容:「我們並不打算說科學理論,只希望路人經過時都會看到。在日常生活中,這些我們經常接觸到的材料和聲音,都能做出置身太空的感覺。」

展覽資訊

Nicolas Buffe「火箭燈籠」裝置藝術
  • 位置: K11中庭
  • 日期:2017 年 11 月 11 日 – 2018 年 1 月 1 日

Nicolas Buffe 展覽

  • 位置:chi K11 藝術空間
  • 日期: 2017 年 11 月 11 日 – 2018 年 1 月 14 日
Stickyline 「宇宙日常」
  • 位置: K11 露天廣場
  • 日期: 2017 年 11 月 9 日 – 2018 年 1 月 14 日
Stickyline 「存在法則」
  • 位置: K11 藝窗
  • 日期:2017 年 11 月 9 日 – 2018 年 1 月 14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