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再臨香港,明日起開放公眾參與。雖然主辦單位表示,此為全球藝術品在香港的展示平台,甚至是「跨文化交流盛會」,但在港從事視覺藝術工作多年的 Anita Dawood 認為,此類大型藝術展,只利投資交易,而非鑑賞藝術,對真正傾心藝術的收藏家、創作者及市民來說,反而有壞無好。
若作買賣市場,像巴塞爾藝術展這種大型藝術展,確實做得出色。歐洲藝術博覽會(TEFAF)最新一份全球藝術市場報告指出,雖然藝術市場整體銷售 3 年來首見下滑,但去年於藝術展所做成的交易額,仍較前年上升 7%,佔藝術經銷商的總銷售多達 4 成。但用作鑑賞作品,似乎並不合適。
Dawood 認為,藝術是通往沉思空間的一道門,將人從自負、自我、厭倦的世界觀抽離,提供一個全新的觀點,以及對現實的疑問,可惜在大型藝術展,幾乎不存在供人深思的空間。有收藏家甚至形容,參與大型藝術展,就如賞你一頓豐盛的自助餐,卻對你說:「你只有兩分鐘 —— 食得幾多得幾多。」狼吞虎嚥之下,哪能嚐到好菜?
每年約有 180 個主要藝術展,藝廊東主疲於奔命,而挖空心思想的,只是怎樣賺回攤位費及運輸等高昂成本。藝術家為應藝廊的要求,亦要將真正想做的作品延後,騰出時間製作最具銷售潛力的作品,而大多都不滿鑑賞環境。一名曾在香港參與巴塞爾藝術展的新晉藝術家表示:「我的作品是長期企劃,藝術展的巡回性質,並不利於我和其他藝術家持續創作。」
Dawood 更指出大型藝展的門票並不便宜,但入場之後,只見排列得毫無章法的藝術品,以及一個個價錢,令真正有心人興趣盡失。剛離任西九 M+ 視覺文化博物館行政總監的 Lars Nittve 亦認為:「欣賞貼有價錢牌的藝術品,會糟蹋觀賞的體驗。創作的初衷往往隱藏於市場價值之後。」
無奈大型藝術展已成業界大勢,紐約藝術經銷商 Paula Cooper 只得慨嘆,過去還能與藝術家和收藏者討論交流,「如今,和世上所有交易一樣,藝術經銷成為一種全球性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