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銜體面與否固然會影響 CV。不過如果說,一個聽來威震四方或者玩味十足的頭銜可以提升你在公司的表現,甚至影響精神健康,你又怎樣看?
英國智庫 Resolution Foundation 在 2012 年發表的報告反映,愈來愈多薪金只屬中等的打工仔擁有高級職銜。水漲船高,2000 年代期間,低薪高職的經理級人馬由 37% 暴升至 60%,被稱為「職銜通脹」。問題來了,既沒有相應的薪酬回報,「升職」意義何在呢?
諾貝爾獎得主經濟學家 John Harsanyi 所說過,撇開經濟報酬,社會地位「是驅使人行動的最重要動力」。高級職銜正好可彰顯社會地位,即使沒有匹配的薪金和責任,也能燃起員工鬥志。比方說,據休士頓大學研究所示,美銀美林集團的「副主席」一職,就被視為「該員工對公司很重要」的象徵。社會學教授 Jeffrey Lucas 的研究早已指出,向表現優秀的員工授予高級職銜,可以防止他們跳槽。他前後兩次實驗證明,頭銜厲害的員工,往往可以從工作中獲得更大的成功感和歸屬感,轉職意欲亦較低;加州大學研究則指他們相比職銜較低的人,即使在公司團體活動中被遺忘也不易感覺受傷,反而會更積極尋求與同事建立關係。
不過,一個不凡的職銜,也不一定要與地位掛勾,換個花樣,加添趣味,同樣可以帶動員工表現進步。美國非牟利組織願望成真基金(Make-A-Wish Foundation)前任行政總裁 Susan Fenters Lerch,發現迪士尼樂園的員工不論職級與崗位,從清潔人員到服務生一律被稱呼為「演員」,以反映所有人在樂園舞台裡,同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大受啟發,回到自家公司如法炮製玩味職銜,希望也能讓員工自覺在公司中扮演重要角色。她自命為「願望仙子教母」,任命營運總監為「美元與直覺部長」。
公司各人喜獲新名銜後一年半,賓夕凡尼亞大學與倫敦商學院合作訪問眾員工,結果發現這些「展露自我」的新職銜有效減低員工心理上的的疲憊感,助他們應付情緒上的挑戰,確認自己在工作上的定位。研究人員 Daniel Cable 認為這些職銜意義重大:「它為員工開啟了一道審視彼此的大門。」Cable 與同僚甚至將研究帶進醫院,請醫護從業員自命新頭銜。一名傳染病專家自稱「細菌殺手」,另一 X 光技術員自稱「尋骨者」。5 星期後這些從業員再度接受訪問時,都不約而同表示心理疲憊感確有減緩,另外總體倦怠(Burnout)機率亦下降了 11%。結果揭示工作頭銜與員工精神健康之間的緊密關係,還有它確立個人身份認同的神奇力量。而且,它的威力不僅限於現任員工,還及至尚未入職的「准員工」。
社交媒體公司 Buffer 在 2015 年時驚覺全公司竟沒有一個女技術員,為吸引女性應聘,遂將招聘廣告上的「黑客」職銜改成「開發人員」,結果如願增加女性應徵者,現時女性佔整支技術團隊 11.5%,職銜策略大獲成功。
不過頭銜突破還突破,任你改得天花亂墜也好,最重要還是讓員工感受到頭銜的實質意義。不然明明職員証寫的是公司瑰寶,當事人卻處處受盡奴役刁難,表裡不一,員工自然早走早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