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影「雷霆戰駒」中,人與馬之間的羈絆毫不簡單,不只是騎手與坐騎的關係,更是心靈上的朋友,出生入死的同伴。在人類歷史上,馬擔當重要角色。在人類還未發明摩打的時代,馬是交通運輸工具,亦是戰爭軍備;在現代,雖然馬的實用大減,但日常生活還是離不開馬。缺少馬,人類歷史會缺少探索、征服和發展的推動力,亦會缺少了一個社會階級文化符號、一項大眾娛樂。
馬是人類實踐好奇心和野心的關鍵
作家 Susanna Forrest 在 The Age of the Horse 中申論,馬讓人類得以實踐好奇心和野心,外出探索、征服他邦以及加速發展。她指出,英國之所以成為第一個受工業革命洗禮國家,功勞不僅在於工程師和工人,亦在於馬的力量。
在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馬是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901 年,英國市內的馬比起郊外的還要多,據統計在農莊工作的馬超過 100 萬匹,單是勞動用的馬就吃掉所有英國農夫生產的穀物乾草。但是,牠們被強迫勞動的日子終將迎來完結。
Ulrich Raulff 於其書 Farewell to the Horse 中解釋,過去馬曾是世界通行、無可取替的動力。然而,「19 世紀最後一代人開始意會到,作為推動力,馬匹耗費龐大、容易受傷,而且並不可靠。」反之,「機械馬」——亦即汽車摩打——更為輕盈、強壯敏捷、耐用、乾淨,容易駕駛。所以到 1956 年,英國的勞動馬匹數量下跌到 14 萬 7 千隻,而機械拖拉機則增至 37 萬部。由此可見,世界難拒科技優勢,馬已被機械取代。
馬作為社會階級文化符號
於是,在 20 世紀,馬在西方已由「勞動動物」轉為一種社會階級文化符號。Raulff 解釋,在當代,馬已兼職從事娛樂項目,也是一種治癒方式及階級象徵。不過,在機械作為主要勞動力的已發展國家,馬當然可以「轉工」,但在發展中國家,馬和騾仍在協助人類工作,其生產出的價值甚至可支持一個 20 人大家庭。
Raulff 指出,這現象頗為諷刺:人類將馬馴服,強逼牠們工作,但當更快更廉價的新東西推出,就以其取代馬,馬在人類的擺佈之下生活。在人工智能(AI)是科技大勢的當今,人類會否也把過時的自己取代?
在 Susanna Forrest 和 Ulrich Raulff 的著作中,還提到許多和馬有關的歷史:馬在古代到現代戰爭中的角色;馬在古加納王朝被視為高級動物,會在皇宮內睡覺被人服侍;馬在文學上的再現……馬伴隨人類走過幾千年歷史,沒有馬,人類就沒有今日的文明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