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每當有新樓盤發售,傳媒總愛到現場抓住和子女一同揀樓的慈父慈母,打聽是否代子女付首期,甚或全數付款,有受訪者亦笑言買樓要「識投胎」。上樓靠父幹,讓一眾無產階級青年百般酸味在心頭。父幹重要不只是香港專利,法通保險早前在英國進行的調查發現,「父母銀行」(Bank of mum and dad)是英國第 9 大的房貸來源,與提供按揭服務的「約克郡建築協會」相若。
法通保險與經濟顧問公司「經濟商業研究中心」(Centre for Economics & Business Research)日前發表有關父母提供子女房貸研究,調查顯示英國在 2016 年,近 30 萬名青年將得到父母協助購買房屋,平均每人可得到約 1.75 萬英鎊(約 17.5 萬港元),總額達英國全部按揭交易的 4 分之 1。過半受惠者是無償的禮物,18% 則作為免息貸款。79% 的資助將落在 30 歲以下的青年。平均資助額預計在 2017 年將升至 2.16 萬英鎊(約 21.6 萬港元)。
英國愈來愈多青年需要得到父母或朋友協助才能買樓買屋,報告認為是房屋市場失效所致。除了 08、09 年金融危機的時期,英國房價在 15 年內近乎年年上漲。倫敦的平均房屋名義價格在過去 20 年內更上升逾 3 倍。
法通保險行政總裁 Nigel Wilson 指,房屋市場的成交量下跌,但父母的資助卻正在增加,這並不是好現象。他表示,跨世代的財富不平等是父母資助大增的原因,今時今日的年輕人沒有享有嬰兒潮世代同等的機會,包括可負擔的房屋、穩定的年金及免費大學教育。報告則提及,假手於父母和朋友幫助,不單不可持續,而對於出身於不富裕家庭的人也是不公平。
Nigel Wilson 又稱,英國現年的樓價高企是因供應不足,解決方法固然是更快增加房屋供應。反思英國樓市當然不只 Wilson 一人,今年初出版的新書「反思土地與房屋經濟學」(Rethinking the Economics of Land and Housing)分析英國樓市上漲成因,作者分別來自學院、政經智庫及房屋發展慈善機構,但他們均認為,1950 年代至 2012 年英國樓價升幅有 4 分之 3 是源於地價上漲,而非建築成本增加。
土地有限,人口卻不斷增加,地罕自然貴,依靠土地發達的地主和食利者一生無憂,新一代即使每年「去少幾次旅行」,也難以在這場大富翁搶地遊戲中取勝。「反思土地與房屋經濟學」的協作機構、英國智庫「新經濟組織」(New Economics Foundation)便提出 4 項建議:一、打破土地成本與樓價的密切關係;二、增加非牟利及低債務房屋供應;三、保障私營廉租市場;四、以多元化基礎改革銀行體系。
甚麼人最有資格說你不夠努力買不起樓?一是打拼一生最後致富的人,另外是投胎投對門戶的人,因為他們都是這「自由」市場的「勝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