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蔽新聞」:日本隱蔽族的喉舌

A+A-
圖片來源:Daily life of a hikikomori 影片
圖片來源:Daily life of a hikikomori 影片

在日本不論繁華多姿的都市或寧靜怡人的地方鄉鎮,每一個街區都可能無聲無色住著若干隱蔽族(引きこもり),他們足不出戶斷絕與外界的溝通。社會對他們的認知僅來自半真半假的新聞、電視劇和鄰里謠言,因而大眾蔑視有之,愛莫能助有之,自以為是強行破門而入的「支援團體」也有之。幾名隱蔽族因此創辦報紙「隱蔽新聞」,代存在感幾乎為零的族群發聲。

NHK 劇集「沒有一個謊言」中,有電視台整人節目暗中出招引隱蔽青年出門買報紙,但攝製隊現身並揭開詭計時,青年被嚇得近乎休克。似是影射早前朝日電視台節目「北野武的TV擒抱」中破門逼出隱蔽青年事件。
NHK 劇集「沒有一個謊言」中,有電視台整人節目暗中出招引隱蔽青年出門買報紙,但攝製隊現身時,青年被嚇得近乎休克。似是影射早前朝日電視台節目「北野武的 TV 擒抱」中破門迫出隱蔽青年事件。

失落律師資格考試後,斷斷續續隱蔽 10 年 32 歲的木村直宏,去年走出蟄居,創辦報紙並成為編輯一份子。編輯部每月 2 次在三軒茶屋區的公寓裡開會。不過對隱蔽族來說,出席會議本身已非易事。其中一名編輯 54 歲的池田先生患抑鬱症已有超過 20 年,多年閉門不出:「嚴重起來時,我甚至不能動彈,整天縮在被褥裡,連去廁所都非常艱難。今天是下雨天,這讓我尤其抑鬱。」饒是如此,他還是現身於最近的編輯會議上。

去年內閣府發表調查結果,指日本隱蔽族人數為 54 萬,比起 2010 年減少 15 萬人,然而是次調查只針對 15 至 39 歲隱青,抹殺了大量隱蔽中年的存在。編輯部遂撰文反撃,以創刊號其中一篇題為「40 代當事人的哀號」的報道,指責內閣府為了淡化隱蔽族問題,強行收窄隱蔽族的調查年齡,以便將總人數降至警界線以下。最難以接受的是內閣府政策統括官石田徹,以部門責任範圍之說撇清關係:「人到 40 歲就超出年輕人的定義年齡,不屬內閣府責任範圍;40 歲以上的就交給厚生勞動省負責吧。」一名 40 多歲的受訪隱蔽族表示感覺被遺棄及抹殺。

目前最常被引用的隱蔽族數字是日本精神科醫生齋藤環估計的 100 萬人。齋藤環自 1980 年代中期開始遇到隱蔽青年求診個案,起初他曾診斷為抑鬱症、精神分裂症或人格障礙,後來才另闢「隱蔽」一門病症,此後幾十年一直是這方面的權威醫生。

「ひきこもり新聞」3 月號特集 圖片來源:hikishin.thebase.in
「ひきこもり新聞」3 月號特集 圖片來源:hikishin.thebase.in

日本政府將隱蔽族定義為足不出戶或隔絕溝通達 6 個月或以上的人。不過隱蔽編輯們則強調,所謂隱蔽,其實不止少年死守房間打機終日閉門不出此一典型形態。例如為「隱蔽新聞」畫插圖的宇野佑美子,今年 28 歲,為人健談,兼職補習社導師,卻有過 3 次隱蔽經驗。又例如隱蔽超過 20 年、今年 40 歲的成瀨小姐,既是「隱蔽新聞」編輯,又是隱蔽人士組織「隱櫻」成員,她指不少隱蔽女性皆因婚後不堪社會和家庭壓力所致。所謂「隱蔽」其實是文化結合症候群,一種與文化有關的精神障礙,無關性別與年齡。

「隱蔽新聞」既在網上以 PDF 版本形式販賣,也印成報紙在報攤和全國多個大型活動如賞櫻大會上出售。木村直宏指,實體報紙是為了接觸到不會上網的隱蔽族父母:「報紙的話,既方便父母買到,又能讓他們放到隱蔽子女可以注意到的地方。」最初,「隱蔽新聞」其實是模仿「不登校新聞」(針對長期缺課的學生的日本報章)而生,不登校學生與隱蔽族一樣,多因無法符合大眾期望而逃避現實。木村本身就是落選律師資格考試後淪為考試浪人,每天早出晚歸但求不遇到鄰里熟人,後來發展成隱蔽族。2012 年一項研究發現不少隱蔽族都來自中產家庭,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中產家庭對下一代要求較高,容易造成過大壓力。

如今「隱蔽新聞」每月大概售出 2,000 份。隨著報刊營運上了軌道,木村漸漸與外界的人事重建關係,現在他加入了一個跑步俱樂部,並開始參與攝影課程。他表示,透過「隱蔽新聞」,不單希望引領隱蔽族走出困局,更希望釋除大眾的誤解,避免將隱蔽人士推入死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