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 六周年:母語無法言說的痛

A+A-
圖片來源:vimeo/Tohoku Tomo

6 年前,日本東北發生 3 .11 震災,岩手縣陸前高田市是重災區,近一成居民被海嘯奪去性命。在當地土生土長的佐藤貞一,以英語寫下了這段話:

“Ippon Matsu” remained miraculously.Eventually,the tree died.But the dead tree keeps standing,and its spirit to fight back the tsunami is still alive.We will carry on its Never-Say-Die spirit.

但佐藤並非美籍詩人,又或是留歐作家,他只是一名以自學的外語出版受災經歷的種子店老闆。

佐藤高中畢業後出城工作,2000 年回鄉定居兼開店,地點就在離海不遠處。幸而海嘯來襲之時,佐藤因攜妻探望住在內陸的母親,二人倖免於難。劫後生還的他,忙著重建被沖毀的住所、店舖及溫室外,還要應付各國記者和義工。如此反覆自述,有些人或會怕了煩了,佐藤則認為「不可不從歷史學習」,因著這股信念,他對來者無任歡迎,亦想要親筆記載經歷。但唯一的問題是,他的英語太爛。

當然,佐藤大可照用日文,但用母語來表述家園盡毀、痛失親友的遭遇,他直言「無論如何都會停下手來」,特別是看到「死体」(屍體)、「棺桶」(棺材)等用詞,總會傷透了心。若換作英語書寫,外語的距離感則起了緩衝作用,叫他冷靜下來。於是,他利用網上字典,翻查英語的遣詞造句,逐步記下受災經歷。災後半年,他寫滿一頁 A4 紙,發給前來採訪的海外媒體。

當有海外人士到訪,佐藤會帶他們到書中提及的地方,親身朗讀敍述該處災情的段落。圖片來源:vimeo/Tohoku Tomo
當有海外人士到訪,佐藤會帶他們到書中提及的地方,親身朗讀敍述該處災情的段落。圖片來源:vimeo/Tohoku Tomo

對佐藤來說,寫作是為了記載歷史,也是為了抒發胸憶。「不寫的話會發瘋的。」他如此憶述:「曾經試過,在打字的同時,控制不住大喊『快逃啊』。」但經多方人士勸說後,佐藤把內容增至 37 頁,加入受災當天及避難所內的所見所聞,以及重建店舖的過程,並以自資的形式,在震災 1 周年當天出版,名為「The Seed of Hope in the Heart」。在東京都工作的 Michiko Whetten 為此書義務編修,她形容:「 文法絕非完美,但我相信字裡行間流露的情感,能引起讀者的共鳴。」

該書推出後每年再版,截止第 4 版為止,已售出 2,000 本。這個銷售數字或不算漂亮,但想要把經歷和教訓傳達開去的心意,引來不少關注。在 2012 年 6 月,佐藤再自學中文,推出繁體版的「在心中希望的種子」,現在還學習西班牙文。可能你會問,人過中年才學外語,不是更吃力嗎?佐藤卻表示:「我不覺得困難,卻也不覺容易。當你想到因海嘯而死的痛,就沒甚麼是難以達成。」

本月中,此書將會推出第 5 版,內容會增至 270 頁,而講述此書製作歷程的紀錄片「息の跡」,亦同於本月在國內上映,但如今 61 歲的佐藤,坦言有封筆的打算。「心裡最想的,當然是恢復災前的平靜生活,也想要記住受災的事。但為了告別因海嘯擔驚受怕的日子,過上新的生活,我想要劃上句號。」災後 6 年,也許是時候重新出發。

The lost precious days will never come back again. Many hardships follow in the wake of the disaster. However, the seeds of resilient spirits were already sprouting by the rain of our te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