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後真相時代,事實還重要嗎?
在後真相時代,事實還重要嗎?

「另類事實」(Alternative fact)有歷史,「事實」同樣有起源,發源之近或會令人訝異。在後真相時代,更加有必要認識事實作為人為發明如何興起,理解到事實的脆弱及局限,才明白守護真相背後的真正價值。

當科學介入世界,事實便隨之登場。文藝復興時期,事實(fact)的概念隨科學興起,至 1660 年代,英國皇家學會(The Royal Society)聲言關注「事實而非解釋」(facts not explanations),事實方才晉升為討論知識的詞彙,與「理論」(theory)、「證據」(evidence)、「假說」(hypothesis)及「實驗」(experiment)平起平坐。科學是為現代標準,重點在於求真精神,中世紀時不缺上述詞彙,但例如「experiment」一詞僅僅解作「體驗」(experience),與客觀思維無涉。

與此同時,哲學界亦就事實的概念展開討論。18 世紀英國哲學家休謨(David Hume)提出事實屬於「偶然真理」(contingent truth),有別於「必然真理」(necessary truth),前者關乎現實知識(譬如鉛水有毒),後者先驗、不證自明(例如數學原理)。按此觀點推論,科學雖有其不確定性,但科學事實仍然為真。事實不同於理論,事實一旦推翻,就不再是事實;理論若被推翻,則仍然是理論。休謨對在世事實的謹慎態度,正切合科學的懷疑精神。

伽利略以實證取代權威,奠定現代科學基礎。
伽利略以實證取代權威,奠定現代科學基礎。

「關於現實的知識」固然一直存在,但在科學思維冒起之前,往往訴諸權威,權威又倚重身份地位,所謂知識未必客觀精確。例如根據羅馬法例,男人的證詞比女人更可取,紳士比工人更值得信賴,直至 17 世紀,歐洲法院普遍仍未發展出一套以事實為依歸的審判模式,英國皇家星室法庭(Star Chamber)斷案之任意更是惡名昭彰。

伽利略就有一個嘲諷迷信權威的故事:耶穌會學者 Orazio Grassi 援引古希臘史家文獻,聲稱古巴比倫人會將雞蛋放入彈弓索不斷旋轉,靠空氣摩擦加熱煮熟,伽利略對此回應:我們不缺雞蛋,不缺彈弓索,不缺壯丁出手,但雞蛋依然不熟,證明了巴比倫人本身才是煮熟雞蛋的關鍵。雖然伽利略的科學認知不無錯漏,但故事亦表明,質疑權威正是科學新知的起源。

stand up for science
科學能否駕馭政治? 圖片來源:Buzzfeed

自 17 世紀起,資訊的質與量開始變化,一方面事實判斷出現新準則--重視人證、實驗必須重覆、報告必須列明對照,另一方面資訊隨印刷技術而大量普及,17 世紀伽利略教天文學仍需襲用 13 世紀的教科書,但在新知持續取替舊知之下,經科學認證的知識逐漸進駐主流。不過值得留意的是,事實概念的興起從來未能遏止假新聞流通:法國大革命前夕瘋傳抹黑瑪麗皇后的「黑函」(libelle);18 世紀英國報章大部分是炒作小道消息;林肯幾乎被惡意假消息拖垮選情

今日互聯網與社交網絡興起,資訊二度大量普及,但這一次卻無鞏固科學知識,反而催生了回音室,受眾對反芻假消息毫不在意,事實不能打破成見甚至碰壁反彈,證明科學思維從來不能駕馭政治取態。誤信他人不可怕,自欺欺人更恐怖。重視事實是現代的起點,反事實反科學趨勢冒起,不單威脅一時一地社會,更象徵時代的一大倒退。事實既然是人為概念,只有人才能拯救--或者殺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