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郵這回事,這國家的人早就不用了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圖片來源:路透社

緬甸鎖國數十載,2012 年在改革派軍政府領導下,再次對外開放。脫節了這麼久,想要追上潮流,本應毫不容易,但意外的是,這個國家直接跳過座檯電腦和電子郵件,一下子來到智能手機和通訊軟件,與外界無縫接軌。對他們來說,電郵擠爆收件箱這種事,好比天方夜譚

由打字機發展至平板電腦和手機,花了我們十多年的光陰,但緬甸從角落甫走出來,向國際電訊商 Telenor 及 Ooredoo 發牌後,要完成這個飛躍性的進步,只需數月而已。當局估計,直至去年,緬甸全國 5,300 萬人口中,約 4,000 萬人已接上互聯網,比 3 年前的 200 萬人大幅飆升。但位於仰光的研究組織 MMRD 指出,96% 的緬甸互聯網用戶使用社交媒體,使用電郵的僅得 54%。

「在緬甸,Facebook 實際上是互聯網。」Phandeeyar 是支援科技發展的創新實驗室,創辦人 David Madden 如此形容。他認為,跳過電郵沒甚麼不好。「主要問題是我們收到的電郵太多。收件箱經常擠到爆滿,重要的電郵往往丟失。更何況,電郵這個形式,亦不利於真正的合作。」相反,WhatsApp、WeChat、Viber 和 Slack 這些通訊程式更為即時。

Madden 指出:「若你留意全球科技趨勢,就知電郵明顯過氣了。緬甸正在此時連上互聯網,幾乎所有會上網的人都是用 Facebook,絕大部分人更是定期使用。所以在緬甸,如果你想聯絡一個人,最好是用 Facebook messenger。」Telenor 緬甸分部企業傳訊主任 Alex Nyi Nyi Aung 甚為認同:「全國 64% Telenor 顧客是數據用戶,當中大部分使用 Facebook、Viber 或其他社交媒體多於電郵。」

雖然緬甸的網絡連線仍不太穩定,特別是鄉郊地區,家用網絡更是「收費昂貴和覆蓋有限」,但相比 3 、4 年前,網速已大為改善,部分地區更引進 4G 網絡。再者,入門級手機相對便宜,每部約為 35,000 緬元(約 200 港元),較多人負擔得來,令上網更為普及。如今在仰光的知名茶館,客人們都是低頭族。以往設於街角的撥號電話,最近數月幾乎已不復見,因為由婦女到僧侶,人人都拿著手機。

緬甸人初接觸新科技,就已是智能手機。圖片來源:路透社
緬甸人初接觸新科技,就已是智能手機。圖片來源:路透社

在職場上,這種轉變更為鮮明。Sybilla Bharatan 在一間國際石油服務商擔任人事主管,她憶述早年緬甸的網絡緩慢而斷續,常被國外同僚及客人投訴回覆電郵太慢。「他們不能理解這裡有多落後,(上網)有多困難。我唯有跟他們說『你來緬甸看看就會知』。」現在上網快多了,但與年輕同事溝通,仍是不能用電郵,甚至電話。「看到來電,他們不會接聽,但用 Facebook 發私信,很快就有回覆。」

然而,普及的不僅是手機上網,還有隨之而來的問題。80 後的 Phyu Thin Zar Soe 特別愛用 Google,逢字不識皆問谷歌大神,但她發現手機屏幕既是資訊版,卻也是人與人之間的一道牆。「上星期,我和妹妹共處一日。縱然我們待在一起,感覺卻很疏離。我們點了食物、等待上菜時,不是跟對方聊天,而是各自看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