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最後答案」總是五時花六時變?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圖片來源:路透社

不論是揀衫揀工還是揀出選時機,人們總是躊躇半天拿不定主意。雖說舉手不回真君子,即使前一秒有十萬個理由說服我們哪個是最好選擇,下一秒可能彈弓手收回成命。科學家就認為這其實反映了人們自我調節思路的過程。

有學者認為,人之所以「變心」,是因為做出決定後,仍會不斷尋找新佐證權衡利弊(post-decision evidence accumulation);也有另一種說法指即使塵埃落定,大腦仍會利用其他機制持續糾錯,因此大腦額葉曾受創的人可能失去這種反省機制,無法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最近就有兩個研究,透過分析參與對象短時間內一系列的判斷結果,探尋我們的內在思維以及糾錯過程。

istock-505988364第一個實驗中,研究人員請實驗對象觀察螢幕上移動的光點,區分它們是由左移向右還是由右移向左,參加者作答後,光點便會即時消失,而他們做決定所需的時間和肯定程度都會被記錄。研究人員從實驗數據發現一種大腦機制,只有在當時證據足夠下決定時,大腦才會停止累積證據(作答並讓光點消失)。不過即使參加者對之前的答案十分肯定,在再沒有新證據出現的情況下(光點消失),當事人也經常會改變主意和肯定程度,代表大腦在下決定後會持續分析已有但來不及處理的資訊,是滯後反應導致他們「彈弓手」。

另一個實驗則提出了一套截然不同的大腦機制。參加者同樣需要做小遊戲,當電腦螢幕出現「紅色」字眼便按下按鈕,若「紅色」連續出現兩次則例外,字體顏色若為紅色同樣例外。如果發現自己答錯,可以按下「糾錯鍵」自行糾錯。過程中參加者會被記錄腦電波活動,從腦電圖可見,當參加者做出決定後,負責整合感觀訊息的大腦頂葉的訊號會突破某個臨界點,反映大腦用來接收外界訊息的機制,也會在反省決定時摻一腳;發現錯誤時,當事人的額葉皮質電波會出現波動,提示大腦繼續累積訊息以衡量是否需要改變心意。

總的來說,兩個研究證實了大腦的累積資訊會使人回心轉意,不過對於這些資訊的來源就結論各異。前者認為它們是來自下決定前就接收到的資訊,後者則恰恰相反,認為是其後重新開始收集的資訊。學者不排除實驗方式不同造成結果出現差異,無論如何,這些實驗都為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所以,五時花六時變,是大腦使然,問題是有沒有再次選擇的機會,可以再選當然幸福,沒有的話,後悔自責的心理能否調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