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季 Black Mirror 都是驚喜,今季驚喜,大概是大家都覺得劇集水準跌了,久候多時換來眼鏡碎一地。單以首三集來說,看片後回甘確實沒過往那麼強。第一集講社交網絡的點評系統,第二集講 VR 和 AR 式虛擬現實遊戲,第三集講資訊管制下的仇外心態——探討的主題明明依然有趣,比許多其他劇集都走前許多了,可為何觀眾看完還是有點失落:「啊?這就完了?」最期待的畫面還沒出現就結束了。
關鍵在「留白」。過往兩季,Charlie Brooker 往往只拋出一個問題,沒給明確態度和答案:第一季第一集,當總理直播完上豬,故事並沒直接告訴你:「看!都怪你們這些網民喜歡看人仆街!」第一季第二集,當主角歷盡艱辛只換來另一間大一點的房間,故事並沒開宗明義說:「看!資本主義就是如此惡毒!」第二季第一集,當人工智能可以複製甜言蜜語,卻還是無法讓人真正愛上,故事並沒給你一個結語:「這故事教訓我們靈魂是沒法取替的。」
它也許有這種潛台詞,可它沒有直接告訴你,而是給予很多提示,再給觀眾自以為聰明地思考出來。大家就是喜歡這種不太難的思考過程。
反是第三季,觀眾看完每一集都幾乎可以得出一模一樣結論,編劇基本上把「這個故事教訓我們甚麼甚麼」硬塞進我們口中,看第一集就為女主角的不幸抱打不平,痛罵社交網站如此荒謬;看第二集就感嘆男主角跌入無間地獄,反省虛擬遊戲如何荼毒人心,看第三集就大罵政府的陰謀論卑鄙,資訊管制可恥。沒了「留白」,每一集都急著去教訓大家別沉迷上網,別沉迷虛擬,別時刻看著手機。教條多了,觀眾的呵欠自然也多了,看後也就覺得怎麼就這樣結束了。
當然,以上純粹分析講故事方式,而不是故事內容的好與壞。正如一開始說,我認為 Black Mirror 第三季,即使是被人垢病最多的頭三集,它所挑選的主題依然非常出色。
前陣子收到朋友寄來一篇新聞,中國政府準備在 2020 年前後引進一個「大眾點評」計分系統,為所有人都譜上一個分數,做好事加分,搞破壞減分,愈低的分數代表你的人格愈見底,因此容許你去幹的事情或能夠出入的場所也會有別。朋友笑說這基本上就是 Black Mirror 第三季第一集「Nosedive」的現實版,這劇再次預言了世界。可是我覺得,這不是預言,皆因早已天天發生。
網絡點讚的存在,不知何時起變成了一種對別人生活的崇拜,那些我們嚮往的、不敢做的、或想取笑的,給予一個 like,基本上就代表了認同,反映自我身價的一個途徑。你看我周末到那一家咖啡店拍照,高炒拍下來的咖啡杯是否很有格調,很想 like 呢;看我又到日本了,看我不用排隊吃中村藤吉本店,是否很想 like 呢;看我支持那一位女明星忠於自己,因為我很想告訴你,其實我也是一個很忠於自己的人,是否很想 like 呢;看我到下白泥和西環碼頭看日落,看我發掘到香港許多漂亮的地方了,看你忍不住問我這是哪裡,而我又不會回答因為我只想你崇拜不想你去到,是否很想 like 呢;看我對政治真的很有熱誠,你看我今天真的投票了;看我拍照時甫士多有氣質,看我平常都不長這樣子的,可是你看看我 IG 那麼多的追隨者;看我是不是很中產,看我拍的照片跟明星的 IG 照片相差無幾;看我只是隨便說一句話,全世界都來認同我了。
猶記得去年另一宗新聞,澳洲少女網紅 Essena O’Neill 宣布離開擁有 60 萬追隨者的 Instagram,明言社交網絡不是真實,她放上網的每一張照片,那都只是扮出甫士來呃 like “that served no real purpose other than self-promotion”。諷刺是,這新聞讓她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更多的 like ——離開是好事,怕是離開了,想回到現實生活,才發現自己原來早已沒了現實,更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