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論小說

A+A-
小說家抑或小說機?
小說家抑或小說機?

古今小說之中,最受歡迎的是哪種劇情模式?A.I. 可能有答案。外國有研究將預設人物發展模式輸入人工智能,然後輸入大量小說,藉分析人物心理變化,推斷出故事結構及統計其流行程度。原來最常見的故事模式,大概只有六種。

研究員先輸入逾 1,700 本網上「古騰堡計劃」的英文小說,由 A.I. 自行分析故事情感。借用網站現成分析,A.I. 按情感將詞彙歸類分等,例如「笑聲」(laughter)、「幸福」(happiness)、「愛」(love)屬於最快樂的詞語,最不愉快的詞彙包括「恐怖分子」、「自殺」、「強姦」。人工智能爬梳文本,分析通篇詞彙,整合出角色的情緒變化(emotional arc),經研究員歸納如下:

1. 漸升(愛麗絲夢遊仙境)

2. 漸跌(羅蜜歐與茱麗葉)

3. 起-伏(伊卡洛斯)

4. 伏-起(小熊維尼)

5. 起-伏-起(灰姑娘)

6. 伏-起-伏(伊底帕斯王)

人工智能將故事的情緒變化歸納為六種模式。
人工智能將故事的情緒變化歸納為六種模式。

多數故事包含複雜敍事,角色情緒與故事氣氛恆變,例如「哈利波特:死神的聖物」的快樂指數就起伏如心電圖,不過整體而言,系統可歸類為「起-伏-起」的驅魔故事。

研究發現,有五分一小說屬於「漸升」型,「美國夢」的崛起模式為不少古典小說採用,例如狄更斯和珍奧斯汀,不過並非最普遍的寫法。研究人員指,「起-伏」、「伏-起-伏」以及複雜情緒變化(例如最少兩段「伏-起」)最為流行,例子有「伊底帕斯王」(Oedipus)、「灰姑娘」及其悲劇收場版。

「哈利波特:死神的聖物」的快樂指數波幅。 圖片來源:hedonometer
「哈利波特:死神的聖物」的快樂指數波幅。 圖片來源:hedonometer

研究員 Andy Reagan 表示,現正探討段落架構如何互相呼應,進而構成大敍事,一如「哈利波特:死神的聖物」起伏有致的心理波動,成果將有助人工智能「產出」更「原創」、更有說服力的作品。「目前尚有很多困難未能克服。要寫出好故事,除了鋪排、結構與情緒變化,電腦還需要創造有意思的人物和對白。」

研發初期,人工智能已經牽起不少爭議,版權誰屬只是其一,現在連最根本的創作定義亦受衝擊。創作是否人類專利?或是一如小說家 John Updike 所言:所謂創意,其實是平常事,不過做得更好而已?繼作詩編劇寫小說後,再輔之以故事分析,A.I. 的「創作力」只會愈來愈成熟。日後文學史上,人工智能或將佔一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