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書賣這麼平?

A+A-

Book sale

不少書商在書展期間以低價促銷書籍,而展期過後,因難以承擔貨倉租金,剩書或被送到堆填區。只要做過出版,知曉運作,其實難以理解為何書賣得那麼便宜。到底盤古初開時,是誰和為何要把書價定得那麼低?

相反,大家對一本記事本的預算是多少?100?200?還是更多?相信不少出版人都會有同一疑問:為何人願意動輒花上數百元買空無一物的筆記本,卻不願意在字字珠玉或是圖文並茂的書籍上多花一點?

朋友回話:因為自己寫是最有價值!

換句話說,一般而言,圖書的成本因牽涉作者和內容,所以理應比筆記本的成本更高,內容亦因題材而決定成本多少。若然文本純粹是報紙專欄結集,當然不必花費太多,因為作者的成本部分已轉化為報紙稿費。可是,例如伊坂幸太郎以資料搜集詳盡見稱,其小說例必列出相關參考書目,成本相信難以計算……曾聽說過一本學英語的書籍,作者需要走訪兩岸三地名人,出版社更有一隊攝製隊專人拍攝訪問,尚未計算出版社編輯、美術設計和校對等人的努力,即使作品賣百多元也需要一段時間才回本吧?又例如五十嵐大介,他的創作事業不順,多年來流轉遷徙,最後在老家鄉三年,累積種植 20 多種農作物的經驗,方能醞釀出他的代表作「小森食光」,如此一來,不知成本又該如何計算?

更何況,作者的版稅收入,往往只是書籍售價的 10%(甚至更低)。

走筆至此,讀者應會覺得出版界賤視文字……但,且聽聽其餘 90% 往哪裡去。

如果一本書的定價是 100 元,以香港的情況來說,其中最大的比例,是發行和書店的收入,佔大約 50%(沒辦法,運輸、存倉和書店營運也涉及非常大的成本,特別是香港)。有些大型書店因而開始經營發行,以便控制成本,例如三聯、中華、商務的總公司聯合出版集團就是一例了。他們除了發行旗下出版的書目外,更會為其他出版社處理發行工作。

iStock_26720076_MEDIUM題外話,若希望支持小書店和中小型出版社,那就更應該到書展。因為你在該出版社攤位所付出的一分一毫,完完全全都送進他們的收銀機內,不用跟發行書店等分賬。

賣書後,約四成收入會回到出版社,這四成是否全都袋進其口袋?絕對不是,讀者可能忘記,尚有印刷這一門工序。一般而言,印刷費約佔該書售價一至兩成,最後出版社得到的,恐怕只有兩成,而這兩成收入,還要幫補編輯、設計、租金和一般營運等等的開支(從來未把行銷推廣計進去)。說到這裡,你應該會跟我一起問,為何書賣這麼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