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貿易已死,「管理貿易」新時代降臨?

A+A-
在山東青島碼頭,工人正把高鐵列車車箱上載到貨船,以出口至斯里蘭卡。 圖片來源:路透社

過去有不少輿論都著眼中美貿易戰,如何衝擊國際貿易秩序。西華盛頓大學訪問教授 Edward Alden 在「外交政策」雜誌的文章卻提醒,一場更根本的改變已經發生 —— 為應對全球政治經濟及環境危機,歐美各國愈常擱置自由貿易的信條,以捍衛人權、環保及國家安全原則,限制部分國家和商品貿易,自由貿易時代正隨之落幕,政府主導的「管理貿易」(Managed Trade)新時代已經降臨。

文章指出,大半個世紀以來的國際貿易急劇增長,都是建基於自由貿易的簡單信條 —— 摒棄歧視。戰後數年間,全球大多數國家首次破天荒達成基本共識,深信打破貿易壁壘才可避免國際衝突,因此必須對所有外國商品一視同仁。譬如對意大利和孟加拉的成衣徵收同等稅項,如此一來,落後國家的經濟也有機會通過出口而增長,及後企業更可在全球範圍設置生產線。

冷戰結束的 1990 年代中期起,世界貿易組織(WTO)幾乎囊括全球大多數國家,自由貿易看似勢不可擋。但在實際操作上,一視同仁的承諾從來不是貫徹始終,各類特惠貿易協定和區域貿易協定,譬如歐盟和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依然向成員國提供各類特惠待遇,為非歧視原則蒙上陰影。

更值得注意是,文章認為類似的例外狀態正在急增,而且多數由歐美國家主導。先有美國杜林普政府以國家安全為由,調高對部分國家的鋼鐵和鋁產品進口稅;拜登上台未有改弦易轍,同樣以國家安全為由,要半導體、先進電池、藥品和關鍵礦物留在美國生產,又威脅要禁止危害環境的商品進口,目前正指控越南出口傢具和其他木產品,涉嫌透過非法採伐取得。

另一邊廂,歐盟、美國、英國和加拿大先後抵制新疆產品,指控北京侵害新疆維吾爾人權。歐盟上星期又公佈「Fit for 55」的激進減排方案,為實現 2030 年將溫室氣體排放減至 1990 年水平的 55%,以及在 2050 年實現碳中和目標,任何進口產品,若生產過程的碳排放量高於歐盟標準,將會被額外徵收碳邊境稅;美國國會亦正商議制訂類似的稅項。

上述例子看似沒有關連,但在國際貿易層面上,卻同樣把人權、環保或國家安全原則,凌駕在自由貿易的非歧視原則之上。Alden 認為,捍衛這些核心價值固然無可厚非,但這亦無可避免令全球陷入分裂,世界再也不是暢通無阻,企業愈益要調整投資和生產決定,以迎合對象國家的政策和意識形態。文章又提醒,當政府推行「管理貿易」模式,以管制貿易來實現人道和環保的普世原則同時,亦應當要避免步向自利的保護主義極端,兩者不應混為一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