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炮火之中:源於戰爭的美聯社

A+A-
1945 年 2 月 23 日,當時受雇於美聯社的戰地攝影師 Joe Rosenthal(左二)拍下第二次大戰其中一張標誌照片「硫磺島升旗」(Raising the Flag on Iwo Jima)。 圖片來源:National Archives

近日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爆發自 2014 年以來最嚴重的軍事衝突。5 月 16 日,以色列的空襲加沙行動摧毀了美聯社所在的大樓,事件震驚全球。美聯社是歷史最悠久的其中一所通訊社,多年來為世界各地民眾提供第一手資訊,即使在戰場,都可以看到記者團隊的身影。而今年 5 月 22 日,美聯社將迎來 175 周年。

美聯社,英文正式名稱是 The Associated Press,直譯是「聯合通訊社」,但在華文世界,通常會在其名字加上發源地美國,以區分其他聯合通訊社,故又簡稱「美聯社」。時至今日,美聯社已經發展成大型跨國媒體,活動範圍遠超美國,在全球 100 個國家 250 個地點皆設有辦公室,務求提供全球各地的突發新聞。根據官方數字,美聯社每天發放約 2,000 則新聞故事,每年製作大概 70,000 段影片,同時刊登接近 100 萬張照片,服務全球超過一半民眾。

美聯社的故事要追溯到 1846 年,當時美國和墨西哥就德州邊境問題,展開美墨戰爭,戰況慘烈,歷時近兩年,最終美國獲勝並奪得加州、內華達州、猶他州、新墨西哥州等地,奠定今天國土的雛形。在 1846 年 5 月,亦即是戰爭爆發初期,美國人民很希望知道最新的戰場資訊,紐約一眾報章老闆為此大感頭痛。當時美墨軍隊在現時美國南部阿拉巴馬州的蒙哥馬利郡交鋒,而紐約市則處於東北方,即使今天交通發達,亦要 15 小時車程。

1976 年,美聯社位於紐約第五大道洛克菲勒中心的大樓。 圖片來源:Donaldson Collection/Michael Ochs Archives/Getty Images

「紐約太陽報」(The New York Sun)老闆 Moses Yale Beach 就想到辦法,游說另外四份紐約報章的老闆建立一套信差網絡,前線記者把第一手新聞交予信差,信差再以馬車快馬加鞭,趕赴維珍尼亞州的列治文市,那裡有美國南部最近的電報中心。這個通訊聯盟能確保五份參與報章能夠最快獲得戰場新聞,同時也成為今天美聯社的始祖。戰後的 1849 年,紐約數間傳媒正式成立「港口新聞社」,後來又改名為「紐約聯合新聞社」,1900 年正式改稱「美聯社」。

史密森尼雜誌的報道指出,美聯社不單改變新聞傳播的模式,亦改寫了美國新聞業界的風氣。在 1850 年代,報章通常要麼傾向民主黨,要麼傾向新生的共和黨。美聯社是少數不黨不派,堅守中立的新聞機構。1866 年,美聯社著名記者戈布萊特(Lawrence Gobright)提及「我職責就是傳遞事實…… 我的報道純粹是枯燥的事實和細節」(My business is merely to communicate facts… My dispatches are merely dry matters of fact and detail)。戈布萊特的講話被不少新聞倫理教科書所引用

往後的日子,美聯社為全球民眾見證了不少歷史性的時刻。在美國內戰期間,美聯社擁有強大的記者團隊、5 萬英里長的電報線,通常能即日報道戰爭消息。其他美聯社的突發報道還包括林肯遇刺、日軍空襲珍珠港、1979 年伊朗革命和 2005 年若望保祿二世逝世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