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澳洲五個穀物農業組織發表聯合聲明,指中國計劃向澳洲出口的大麥徵收反傾銷稅。適逢 4 月底,中國駐澳洲大使成競業警告,若澳洲要對武漢肺炎疫情起源作獨立調查,中國會在兩國關鍵貿易項目作報復。大麥關稅消息仍未得官方確認,但中國突然宣佈暫停從 4 家澳洲屠宰場進口牛肉。面對中國的經濟脅迫,一個國家該如何是好?
5 月 12 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回應限制澳洲牛肉進口是否外界所言的「經濟脅迫」時,表示此舉乃基於澳洲屠宰場「屢次違反檢驗檢疫要求」,中國只為「保障中國消費者健康和安全」。然而,澳洲廣播公司(ABC)的新聞評論指,回顧中國往績,不難發現「當有國家與中國發生糾紛時,中國往往以含糊的監管障礙,打擊該國的重要行業」。
當劉曉波在 2010 年獲頒諾貝爾和平獎時,中國便向挪威的標誌性出口產品 —— 三文魚實施新的進口管制。2012 年 4 月,菲律賓海軍於南海主權爭議地區拘捕中國漁民及驅趕中國漁船後,中國海關官員拒絕菲律賓香蕉進口,任由香蕉在港口腐爛。2016 年南韓部署薩德反導彈系統,中國有關當局則以「涉嫌違反消防法規及其他安全規定」為由,關閉 87 間樂天超級市場。
澳洲國際關係學者 Darren Lim 及 Victor Ferguson 認為,「檢疫限制」是北京懲罰其他國家的愛用招數。二人又指,中國一直遵循的經濟脅迫劇本是:藉監管措施限制其他國家的出口,同時否認自己正採取任何報復行動。而這種非正式報復,既令中國面對違反國際貿易規則或作經濟欺凌的指控時,能提供合理的推諉(plausible deniability),亦令中國在報復時更靈活 —— 爭端消失後,可以逐步放寬報復措施。
回到澳中兩國近期的糾紛,繼大麥、牛肉之後,「澳洲新聞網」(news.com.au)引述中國「環球時報」指,中國政府暗示將中止澳洲價值 630 億澳元的鐵礦出口,並形容此舉將為澳洲敲響警鐘。「悉尼晨鋒報」(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政治及國際編 Peter Hartcher 在該報的評論文章中,形容澳洲正面對「金錢抑或主權」的選擇。他認為,假如澳洲選擇金錢,則正如蘇共創始人列寧所言「資本家將向我們出售絞死他們的繩子」。
美國企業研究院(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研究員 Zack Cooper 亦認為,一旦澳洲選擇屈服於中國的經濟脅迫,則「北京將視之為改變對方行為的可行手段,並繼續使用。」Hartcher 強調,投降是澳洲成為附庸之路,而中國的需索將永不休止;國家主權與經濟的關係乃相輔相成,澳洲要保護自己的經濟利益,只有保持國家獨立性一途,向中國上繳愈多控制權,只會引來對方要求更多忠誠。
「企硬」說來容易,對某些國家來說,如何「企硬」才是問題。印度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大學(Jawaharlal Nehru University)國際政治學教授 Rajesh Rajagopalan 認為,中國之所以能對韓國、挪威等國採取經濟脅迫策略,原因在於其他國家擔心,支持被脅迫的國家,將要承受破壞與中國經濟關係的風險。他呼籲,中國的脅迫手段正在蔓延,其他國家不能因為自己的利益袖手旁觀。在 Rajagopalan 眼中,志同道合的國家合作,方能制止中國的威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