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運動過後大汗淋漓、一覺睡醒口乾難忍,我們都習慣喝水來補充身體水分。然而,蘇格蘭有大學測試不同飲品的補水反應(hydration response),結果發現,如要有效補水,清水並非是最佳選擇。既然如此,我們應該喝甚麼?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道,蘇格蘭聖安德魯斯大學(University of St Andrews)學術團隊近日在美國醫學雜誌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發表報告,指出在牛奶、汽水、啤酒、咖啡、有汽水(sparkling water)和無汽水(still water)等 13 種飲品當中,最能令身體維持水分的,是含少量糖分、脂肪或蛋白質的飲品,即牛奶,尤其是脫脂奶。
研究者之一、醫學教授 Ronald Maughan 指,影響人體補水速度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飲品容量的多寡,喝得愈多,人體便吸收得愈快;二是飲料的營養成分,牛奶之所以會「突圍而出」,是因為當中的乳糖、脂肪和蛋白質會減慢水分吸收,從而達至持續補水效果。牛奶裡面的鈉,更像海綿一樣,「鎖」住體內水分。
同時含鉀、鈉的口服脫水補充液(oral rehydration solutions),也是透過類似功效維持身體水分、治療急性腹瀉。「電解質和鉀、鈉的作用相似,甚至有更佳效果,這些飲品內的能量,能防止胃部因快速消化而清空,也因此減慢尿液的形成。」美國營養與飲食協會(Academy of Nutrition and Dietetics)註冊營養師 Melissa Majumdar 說。
不過,值得留意的是,上述的營養成分不是愈多就愈能補水。一旦飲用高糖飲品,例如果汁和汽水,補水效率只會不升反跌,因為當高濃度的糖分進入小腸時,小腸會進行「滲透作用(osmosis)」,釋出水分,對其進行稀釋,如此一來,身體的水分便「名存實亡」。
高糖飲料補水效果差,啤酒和咖啡又如何?這取決於酒精和咖啡因的濃度。Maughan 表示,酒精利尿,喝烈酒更有機會造成脫水,普通啤酒則不會。
咖啡則有黃金比例。Maughan 的研究發現,一杯含約 80 毫克咖啡因的咖啡,它的補水效果及得上清水,但根據香港消委會在 2013 年的調查,部分市面餐廳出售的一般咖啡,以每杯 230 毫升計算的話,平均咖啡因含量高達 200 毫克。如攝取超過 300 毫克咖啡因,不但不能補水,甚至會令你在短時間內頻繁出入洗手間。因此,啤酒和咖啡是 13 種飲品中表現最差的。
令人意外的是,無汽和有汽水的排名僅在啤酒之上,分別排第 10 和 11,補水效果比汽水還要差。雖然如此,專家還是建議喝水,因為它能幫助肝腎排走毒素,而且是最經濟實惠的日常飲品。